赵咏秋的随笔 | 也聊我的“南来北往”
来源:[荆楚作家网]
日期:[2024-03-10 09:1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龙年春节期间央视8套在热播《南来北往》,文友黄晓霞女士沉迷了,我却视而不见,故意避之。因为心中有事,担心被精彩剧情所拖拽,欲罢不能,耽误正事。今天早上醒来,随手翻到了手机里黄晓霞的散文《那些年,我的南来北往》,我竟然一口气读完。晓霞女士真实的记录了当年的交通趣闻,折射出黎民百姓的顽强拼搏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那简陋的绿皮火车,拥挤的车厢,旅途中的人生百态,有勇有谋的列车乘警……那不是生活的苦难,那是美丽的人间烟火,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景象,也是自己的珍贵岁月。 皆因她记叙的那些与出行相关的陈年旧事,同时代的我亦是十分熟悉,引起共鸣。自己经历的那些亦喜亦忧的故事也逐一浮出脑海,我被拽到了回忆的深潭,这两天“南来北往”还是让我欲罢不能。姑且将我的南来北往趣事也做些许记录留存,非南非北的故事待以后再叙。
黄晓霞女士的娘家在武汉,虽然两地直线距离不足70公里,因为武黄火车稀少而拥挤,父亲曾被挤断两根肋骨,因旅途艰难自此不敢回娘家,我也深有同感。
我的娘家在武汉之南的赤壁市(原蒲圻县),要先到武汉再往南转车到赤壁,那一条回家之路比黄晓霞更加艰难。首先,如果提前买到了从黄石去武汉的584火车票,虽然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那也是最舒服的旅程,否则就只能挤上武黄的长途汽车,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土公路慢慢爬到武昌。无论怎么走,到武昌一般都到下午了,再转车(火车或汽车)到赤壁,到家基本是黄昏了。每趟路上要折腾整整一天,弄得灰头土脸,筋疲力尽。去也难,回也难,南下探亲成为我需三思后行的奢望。大概是1988年除夕前一天,一场大雪给本就繁重的春运增添巨大的压力。那是我的奶奶去世后的第一个新年,我和先生带着四岁的儿子和沉重的行李,冒着大雪花费一上午艰难地到达武昌火车站,只见候车室黑压压挤满了旅客,那时铁路少,武汉好像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京广线,东西方向未通火车。武昌火车站分南方、北方两个售票区,我急忙挤到南方窗口打听去赤壁的火车票,却被一位女服务员告知,下午是有过路火车,虽经停武昌站却都没有票。看看外面白雪皑皑,我的心像冰雪一样凉,我们带着小孩怎么过啊?我焦虑地问能否先进去再补票?服务员迟疑着,看看我的小孩,露出同情之色,与几个服务员商量片刻才允许我一家三口进站台,叮嘱我自己想办法挤上火车再补票。回望满大厅滞留的旅客,我深感幸运,对服务员深表感谢。 我们气喘嘘嘘跑到指定站台,看见有一辆火车停靠,车门和车窗紧闭,无法上车。跑了几节车厢,才找到一个打开的车门,但是门口被绳子拦住,一位男列车员说满员了不能上车。我们急了,我恳求他让我们上去,他看了我那站在寒风中的幼小孩子,也露出同情之色,竟打开了绳索让我上车。车厢过道都挤满了旅客,那位列车员很负责地为我们在过道找到一块小空地,指示我们就在过道里坐在自己的行李包上,那一刻我真是喜出望外感激涕零,连声道谢。伴随时代的进步,湖北交通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速、高铁呈网状分布,辐射祖国东南西北,武黄还开通了现代化的新城快线(城际列车),电子设施十分便利,行程只需半小时,到赤壁的高铁也只需一个小时,孩子们也可以自己开轿车去。 如今享受着豪华快捷的交通设施,睹物思人,不由忆起那些往事,依旧怦然心动,眼含泪水。困境中我们接连获得了好心人的帮助,感叹自己多么幸运,感叹人间真情,可茫茫人海中,那些帮助我的人在哪里?他们都好吗?
看到黄晓霞女士曾经在武汉乘坐246列车(慢车)去北京。那种拥挤混乱和不方便,我曾在去江浙的其他路线也经历过。慢车多是平民百姓的选择,虽然停站多,速度慢,条件差,但价格便宜,因此大量超载。过去我也常去北京出差,为了节约时间,一般我不乘坐246。当时北京至武汉之间有一趟直达特快火车是Z37/Z38次(见注1),因不断提速改进,由慢车变成直快再变成一站直达式特快列车,被誉为“京武天王”,有“京汉先锋号红旗列车”光荣称号。在慢车时代也曾遇到超载问题,曾将车厢增加到20节,是全国最长的列车,后来较少有超载站票。车厢整洁卫生,管理规范,开水和卫生间用水充足,服务员工作认真负责。还有一趟京武直达列车为Z3/Z4,整体条件都比246列车(慢车)好得多,价格也稍高一点。因为单位允许,我出差常坐这两趟车。虽然没有晓霞女士所经历的那种拥挤和杂乱,但是长途硬座车厢里的某些艰苦感受也是刻骨铭心的。1980年代初期我刚参加工作时,因级别不够只能买硬座票。一过黄河,冬天没有暖气的绿皮火车上寒冷浸骨,双脚冻得生痛。时速60-80的列车从武昌到北京得要坐16小时,后来提速改为夕发朝至一站直达,也得要近11小时。我坐不住就站起来跺脚,或在车厢走动。年轻时瞌睡多,却又冷得难以入眠,真难熬啊!幸亏那时年轻身体无恙。曾遇到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捆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女宝宝,除了喂奶端尿,她一直站着,或走动着。她背着孩子不知疲倦,有时靠着椅子背休息一下。她说,她的母亲叮嘱她,寒冷中将小孩子的肚皮贴着大人的后背,小孩子就不会受凉。那是一个母亲能够坚持的精神力量。那小女孩很漂亮,睁着大眼睛也不睡觉,总是扭过头看着我笑,还咿咿呀呀想与我说话。有旅客说:“小孩子看你笑就预示你要走好运了啰。”大家都笑了。小宝宝带给我许多快乐,赶走了我的疲倦不适。 身边许多旅客也都睡不着。听到有旅客在叹息:“这旅途太辛苦了。”也有旅客很开心的说:“按民间的说法,我们这是过去皇上也没有享受到的高级生活啊,我们多幸福呀。”“是啊,慈禧太后也没有坐过日行千里的汽车、火车啊,可是我们坐到了!”
▲ Z37/Z38京武直达特快列车资料图(图片源自网络)1988年我晋升工程师,可以买硬卧票了。但那时卧铺车厢较少,一票难求。而且硬卧车厢被褥单薄,也寒冷得难以入睡。
为了解决购票难,一些有实力的单位在武昌火车站附近搭棚子建立接待站,专门为本单位职工提供购票服务,但是也不能保证按需拿票。一次我去北京没有买到卧铺票,就带着几岁的幼儿坐硬座,自己挪出座位让孩子睡在硬座上,将携带的衣服都盖在孩子身上。到达北京站,我们母子迎着朝阳,依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
▲ 2005年3月1日,与全国人大代表王亨君在去北京的Z38列车上1998年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此后每当去北京开会,如果不坐飞机就还是坐Z37/Z38这趟车,但是我们可以坐软卧了。Z37/Z38 经过几次改造,有软卧13辆,硬卧3辆及餐车。没有硬座车厢了。虽然路途时间依然那么长,可自1990年以来车厢就有了暖气,窗户单层玻璃换成了双层真空玻璃,车厢里可以脱下棉袄只穿毛衣了。四人一间的软卧包间里挂着液晶电视,我们通过耳机收看电视节目。该列车的服务员依然是那样和蔼可亲,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 Z37/Z38列车软卧车厢资料图(图片源自网络)每次我们全国人大代表乘坐这趟列车,上车后就会被催促赶紧吃晚餐,然后到餐车去观看铁路局文工团的慰问演出。此时我才了解到铁路局文工团是国家级的大型综合文艺团体,A级电视剧拍摄单位,拥有大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和高水平的艺术家,艺术实力雄厚。虽然餐车过道十分窄小,却歌舞、说唱形式多样,演出非常精彩震撼,旅途中我们享受到了国家级的文艺盛宴。我们全国人大湖北代表中也有一些知名艺术家,如国家一级歌剧演员刘丹丽,国家顶碗皇后夏菊花,也有一些多才多艺的活跃份子,如黄石美尔雅公司总裁罗日炎,湖北大学教授陈勇等等,有时也参与互动表演,表现不凡,高潮不断。看完演出回到温暖的包间睡一觉就到北京了,全国人大安排的接待大巴已到站等候,我们的旅途舒适快乐。

▲ 全国人大代表陈晓燕(左1)、龚霞玲(左2)赵咏秋(左4)与演员在一起黄晓霞女士当年出行的旅行包与我一样,就是一个大提包。只有外国友人或归国华侨才会用拉杆箱。因为女士出行物品多,提包很笨重,只能左右不断换手不能背。有时提包带子断了,还遇上鞋子开裂了,行走真是举步维艰,梦想也能拥有一个带轮子的拉杆箱,可是哪里有卖的呢?我还梦想有一个斜挂小包,能放钱包和小物品,也许不太用心一直没买到,只有一个小手提布袋。那时已经改革开放,消失三十多年的小偷又死灰复原,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一次我与先生都到北方不同地方出差,回程时约好一起乘坐Z37回汉。当时也只能买到硬座票,夜晚来临,困意来袭,我不敢将装着钱包的手提袋放进大提包里,担心被人连同大提包一起偷走了,就用手抓着布袋靠着椅子睡着了。当我一觉醒来,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敦厚的大叔笑着对我说:“哎呀,你醒了啊。刚才有几个人在这里转悠,我一晚上不敢睡觉,就盯着你手里的那个小袋子,怕有人来偷走了啊,呵呵。”我的先生也说:“是啊,我也不敢睡。以后你再也不能把钱包提在手上了,一定要弄一个安全的挂包。”我惭愧地看着他们,直点头,无言以对,可是我何不想有个安全的挂包呢?那位大叔,我一辈子都没有忘记您善良真诚的关照,您好人一生平安!1993年我到欧洲捷克参加学术会议,头一次出国,咬牙破费买了一个有背带的小皮箱,可以提也可以背,还很漂亮。到了捷克,出飞机场去会议安排的旅馆还有一段不太远也不太近的路,我坐机场大巴出来后就按地图步行去旅馆。没想到这个小箱子背着也很累,遗憾没有轮子不能拖着走。一位附近的捷克先生看到了,就主动过来帮我背到旅馆,与我一起参加会议的中国教授替我送给他一个中国钥匙扣以表感谢。那位捷克先生很客气的道别走了。我感觉到了经历过社会主义社会的捷克人民的淳朴友好。此后,我终于买到一个带轮子的可变大变小大提包。可以提也可以拖着走,但是那时的人行道不太平整,第一次出差,就把底部磨破了一个小洞,懊恼不已。(图片源自网络)
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赴京开会之前我赶紧买了一个中国红的拉杆箱,虽然不是万向轮,拖行还有点认方向,但是终于解放了我的双手双肩,能够轻松的出行了,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啊。
(写于2024年3月8日)

注1:Z37/Z38列车与共和国同岁,建国初期开运,曾挂牌为137/138、37/38。因火车不断提速,由慢车改为直快、直达特快,又依次改名为K37/K38、T37/T38,直到Z37/Z38。
作者简介
赵咏秋,女,汉族,湖北大悟人, 1953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蒲圻市,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学历,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历任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科技部部长,钢铁研究所所长,冶钢公司董事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石市监察局副局长,中国民主同盟黄石市委员会主委,黄石市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
曾任国际体视学学会会员,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特殊钢》杂志社社长,《物理测试》编委,《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编委。出版有译著《体视学与图像分析研究进展》和著作《我当代表十年》、《赤脚走过的青春》,有20多篇科技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编制三部体视学及图像分析国家标准,获得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领衔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建议110多项,其中有十几项议案被列入全国人大重点立法项目。一百多项建议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落实,多次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受到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等领导人接见。
被评为黄石市科技女能人,黄石市劳动模范,黄石市建市60周年60名突出贡献人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建盟70周年优秀盟员,入选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楚天主人》代表风采专栏和展板展览。
1998年始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湖北省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