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17日,在长江边上的黄石江滩公园,黄石港区人民法院法官敲响“生态审判”法槌,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案件在这里公开进行审理。
去年3月初,被告人张某某与方某共同商议以电捕方式在长江鄂州水域进行捕鱼,将渔获物出售给他人获取非法利益。后两人邀约被告人徐某、张某某、包某某等人参加,并购买皮划艇、发动机等捕鱼工具到长江水域进行测试。同年4月至5月间,5人先后十几次在夜间一同到约定地点使用电捕鱼装置电鱼,后被公安机关查获。经鉴定,5人的捕捞过程共计导致绝对繁殖力损失量约10393595粒。
“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今后将爱护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当天庭审中,5名被告人在作最后陈述时,深刻反省自身行为并以此为戒,及时转变生态观念,表示愿意承担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责任,从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向“保护者”转变。“这电鱼真搞不得,既要赔钱还要坐牢,得不偿失!”庭审现场,不少旁观群众感慨地说。
庭审结束后,黄石港区人民法院联合黄石港区人民检察院、长江航运公安局黄石分局,组织被告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将697公斤的长吻鮠、黄颡鱼、团头鲂、蒙古鲌成鱼,以及599514尾幼鱼分别运至外贸码头等天然水域内流放。
近年来,黄石港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环境资源审判和普法宣传,探索“巡回审判+法治宣传”模式,将庭审开到案发地,把司法服务阵地转移到群众身边,变巡回审判为“行走的普法课堂”,以案释法,向广大群众阐明裁判理由和依据,让群众直观地了解案件的审理流程,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记者 吴海峰 通讯员 李梦婷)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