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诺德3微米锂电铜箔在黄石实现量产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2-22 09:2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一片铜箔的极限厚度能达到多少?

3微米!这是记者在湖北诺德锂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诺德”)看到的一张极薄的锂电铜箔样品,双面光滑平整,看上去薄如蝉翼、吹弹可破。

3微米是什么概念?一张A4纸的厚度约为100微米。这意味着,3微米的锂电铜箔,其厚度相当于A4纸的三十三分之一。

如此轻薄的铜箔,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能量”?18日,记者走进湖北诺德生产线一探究竟。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穿戴好防尘服,经过喷淋间360度除尘后,进入生箔车间。宽阔的厂房内,几十台生箔机有序运转,监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铜箔生产的速度、收卷张力、规格等信息。

“生箔机的原理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使电解液中的铜离子不断沉积、剥离并收卷在辊子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记者在一台生箔机旁看到,随着辊筒的转动,所形成的生箔从辊筒表面连续地剥离而出,收成卷状。

“卷状铜箔生产出来后,还需进行防氧化处理,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分切、检验、包装。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电解铜箔才得以诞生。”湖北诺德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敏介绍说:“这几个工序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外观没有瑕疵,性能优异且稳定一致,实属不易。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撕边断箔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添加剂的配置,对铜结晶的颗粒大小和生长形貌进行管控,从而提升铜箔的抗拉强度。同时,还需要对设备不断进行优化,两者相结合才能减少撕边断箔的可能。”

如今,湖北诺德已经进入智能工厂时代。工厂采用了DCS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生产关键工艺参数实时监控、远程智能化控制、数据储存与分析等。这个系统不仅可全面精准管控产品质量,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通过精细化生产,助力控制成本和提升生产效能。

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在这里,记者深切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现代化、绿色化气息,以及随处彰显的“高精尖”科技魅力。

“目前,黄石是诺德股份技术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已实现3到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的量产。”王晓敏表示,这里产出的铜箔,挑战极限,实现3微米极薄双功能(高延伸率、高抗拉强度)锂电铜箔,可以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铜箔使用量减轻50%,体积减小10%,延伸率最高可达5%以上。

作为电池负极的铜箔越薄,电池中能存放的极片便越多,续航里程就越长,还能有效减轻锂电池的重量。“这类铜箔虽然极致轻薄,但它的抗拉强度却能达到30以上,韧性十足。”王晓敏说道。

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并生产电解铜箔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2022年,诺德股份与黄石牵手,投资120亿元建设锂电铜箔及铜基材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年产能10万吨高端电解铜箔及20万吨铜基材生产线。去年一期正式投产。

事实上,从第一卷国产18微米镀锌铜箔,到第一卷国产锂电铜箔,从6微米到5微米、4微米,再到攻克3.5微米、3微米,诺德股份都做到了全球率先研发,率先实现量产。而每一微米的递变,背后是数千次的试验与调整,是自主创新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加速转化。

“锂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也对我们铜箔的生产及制造工艺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王晓敏表示,针对行业现状,公司一方面通过精益管理做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研发新品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铜箔一点点变薄,产业却越来越“厚”。去年以来,湖北诺德坚持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专注于攻克极薄铜箔的技术难关,不断打磨核心拳头产品,着重发力AI智能、5G通讯、新能源材料和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市场。特别是随着消费领域、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给铜箔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底,公司实现营收20亿元。

眼下,湖北诺德正全力奋战“开门红”。在1号、3号主厂房生产车间,22条生产线的百余台生箔机火力全开。“为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春节期间,我们1号、3号工厂都没有停工,满负荷运转,全力保障供应稳定。”王晓敏表示。

据悉,2025年,该公司高端电解铜箔产量预计将超过4万吨。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方面的显著成果,也反映出市场对高端电解铜箔的强劲需求。(记者 张春玲)

编辑  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