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17载,西塞山工业园奋进全省一类开发区“十强园区” 百企争先春满园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4-11 13:17]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9日,阳光灿烂,西塞山工业园区(河口镇)张志和大道三期施工现场,工人们在忙着浇筑排水箱涵。这条全长1.25公里的道路,是园区“三纵五横”路网中的一条纵线,预计于今年12月份通车,将串起园区企业物流畅通的“动脉”。

自2008年获批省级开发区以来,历经17个春秋,西塞山工业园不断蝶变升级。从最初整合河口镇与西塞街道的“镇园合一”模式,到2023年提出“1个特钢新材料主导产业、3大新兴产业、1类生产性服务业”的“131”产业体系,西塞山工业园正向着全省一类开发区“十强园区”的目标持续奋进。

从“镇园合一”到“千亿集群”

2023年4月,省政府公布2021至2022年度全省一类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西塞山工业园排名第11位。

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依托大冶特钢这一全国第二大特钢基地,园区集聚了特钢生产和加工企业100多家,规上特钢企业达46家,已形成“冶炼加工——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制造”全链条生态,2024年特钢产业产值突破346亿元。

在这里,“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在振华化学全球最大铬盐生产基地,含铬废渣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单位能耗下降15%;作为全国最大的风电紧固件企业,飞沃新能源则依托大冶特钢原料,打造出年节省成本800万元的“热处理共享圈”,半年内实现风电螺栓项目投产……

经过17年的布局和发展,西塞山工业园人才技术、配套加工、下游延伸、原材料供应、研发创新“五位一体”的基础供应链体系逐步形成。以园区为依托,以大冶特钢为龙头,西塞山区继续强链补链延链,奋力打造千亿特钢产业集群。

从“十次叩门”到“链式虹吸”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2020年12月8日,由市政府组织的规划会议决定,在西塞山工业园划出一块土地建设黄石河口临港产业新区。

该新区以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集临江生态旅游产业于一体,打造生产及生活性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作为未来大黄石沿江经济带的重要功能区,是补齐城区发展短板、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

这让西塞山区招商的干劲更足,“背着投影仪跨省路演”成为该区招商团队的标志性形象。逸洋制管50亿元项目的落地,源于招商团队2年内10次远赴张家港市,以“零库存运输”“能耗优化方案”破解企业布局疑虑;飞沃科技则被“成本对比模型”精准测算的年均降本800万元所吸引,最终选择落户黄石。

得益于这种“诚意账本+成本账本+生态账本”的招商新思路,2024年,西塞山工业园新签约特钢产业链项目37个,产业关联度高达91%。

“链式虹吸”则让招商项目既能拿得下又能稳落地。园区同步构建“双链长”服务机制,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发展链长”统筹要素保障,分管副区长作为“服务链长”推进项目进度。逸洋制管项目签约次日,服务专班即进驻工地,3个月完成用地整备并配建专家公寓,实现“拎包入驻”。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

去年,河西大道、二百二路、二港路南段、龙岗路、三园路、夏浴湖路等9条道路建成通车,大排山路加快建设,园区“三纵五横”交通路网基本形成,工业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与之相辉映的是,园区的绿色生态空间也越来越开阔。

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园区的特钢产业链加工企业,可以用上大冶特钢炼钢副产品焦炉煤气管道输送的煤气,比天然气更实惠,可节省高炉加热特钢的成本。

站在夏浴湖畔,曾经的臭水湖已蜕变为生态湿地公园,春色旖旎惹人醉。近年来,西塞山区大手笔投入,清理湖底淤泥、截污纳管、建设夏浴湖路等,将西塞山风景区、夏浴湖、翡翠湖串联成珠,打造成别具特色的城市“后花园”,更将工业文明与诗词文化深度融合,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

如今,随着特钢物流园、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加速建设,西塞山工业园正锚定“千亿特钢产业集群”目标,冲刺全省一类开发区“十强园区”。充分发挥襟江、怀湖、依山、临港的战略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已从拼政策优惠转向拼生态供应链,以“链式思维”构建创新共同体,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亩均税收超行业标准20%。(记者 刘艳新)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