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之际,阳新新塘春茶叶种植合作社茶园里,层层叠叠的茶树泛着新绿,采茶人的指尖在嫩芽间翩跹起舞。一篓篓鲜嫩茶青汇聚一起,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茶乡图景。这片承载着千年贡茶文化底蕴的土地,正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科技赋能破困局
据《阳新县志》记载,宋代时期,阳新已跻身全国12个贡品名茶产区,“白毛尖”更是作为贡品享誉四方。
然而,长期以来,“散、小、弱”的产业格局,却让这片贡茶故土难以破局。如今,一场“科技革命”正在城东管理区新塘社区的智慧茶园悄然上演。
阳新新塘春茶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敦良投资超百万元打造的200亩智慧茶园,宛如一座茶叶“数字工厂”。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12项关键数据,智能喷淋与肥水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调控茶叶生长环境。
曾经让茶农谈之色变的倒春寒、干旱等灾害,如今通过AI预警系统提前预判、科学防御。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更让茶园农药使用量锐减45%,茶叶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在品种改良的赛道上,阳新依托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独特优势,与科研机构携手培育“福鼎大白”“鄂茶1号”等优质品种。
龙港镇石下村金竹尖山茶园里,规模化种植的“鄂茶1号”展现出惊人的抗逆性,亩均效益提升60%,每年为茶农增收2000元。科技的深度渗透,让阳新茶彻底摆脱传统桎梏,驶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区域品牌展锋芒
走进率洲管理区农发茶叶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毫米级精度将阳新茶叶封装入杯。创新研发的“杯中茶”采用食品级铝箔与滤网,既锁住茶香,又契合都市快节奏生活需求。
自2024年投产以来,这款“网红茶饮”迅速火遍北上广等城市,日产量突破1.2万杯,累计订单超1100万杯,产品附加值提升30%,带动本地鲜叶需求激增。
品牌建设上,阳新县农业农村局与茶叶协会合力打造“阳新芽茶”“富川红”两大区域公用品牌。“‘科技+产业’双轮驱动,让阳新茶兼具生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合仕道出产业升级的密码。
“金叶”绘就致富路
在阳新,茶产业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群众增收的“金钥匙”。作为曾经的湖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这里每年吸纳务工近10万人次,带动2万余家庭走上致富路。
连日来,白沙镇舒畈村脱贫户罗冬梅清晨五点便背着茶篓上山,“采一斤鲜叶挣25元,手脚麻利点日收入300元。”罗冬梅开心工作的场景,正是万千茶农幸福生活的缩影。
随着茶产业蓬勃发展,茶叶品牌推广员、电商运营师等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乡村青年搭建起广阔舞台。更令人惊喜的是,阳新茶正加速文化IP孵化,“杯中茶”包装上的采茶戏非遗图案与茶山风光相映成趣,让茶叶成为传递地域文化的“活名片”。
在今年4月下旬举行的义乌市黄石商会成立大会上,“富川红”系列产品惊艳亮相,30多提茶叶被抢购一空,更与60余家企业签下近百万元订单,成功叩开“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市场大门。
如今,阳新茶叶种植面积达6.7万亩,年产量1400吨,产值突破4亿元,带动10万余户茶农年均增收2500元。从千年贡茶产地到现代茶业强县,阳新正以一片“金叶”为媒,让茶香飘向世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篇。(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张丕兴)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