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里品出人生百味 黄石“大丸咖啡”店主陈一非的七年慢煮时光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8-09 09:3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您好,请问有什么口味偏好?我来为您推荐一杯契合心意的咖啡。”近日,在黄石港区信息巷的大丸咖啡店里,咖啡机蒸汽的嘶鸣与鹦鹉的啾啾声交织。32岁的店主陈一非正专注地调试着一杯椰子拿铁。

七年前,这位怀揣咖啡梦的90后青年,将“大丸咖啡”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浇灌成城市里温暖的栖息地。80平方米的空间里,氤氲的不只是咖啡香,更有一份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陈一非拉花集锦

陈一非制作咖啡

在热爱中奔赴

“其实,我从小就对咖啡情有独钟。品尝过无数杯咖啡后,内心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做出一杯与众不同的咖啡,一杯能让人铭记于心的咖啡。”陈一非一边熟练地整理着吧台,一边向记者说道。

2016年,为了追寻心中的咖啡梦,陈一非踏上了前往成都、上海、武汉等地的旅程。他在当地的咖啡馆里当咖啡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着咖啡制作技艺。那段时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长都超过12小时,从早到晚都沉浸在咖啡的世界里。

“那会儿下班后,我常常偷偷回店里练手,结果被店长发现,还被通报批评了呢。”陈一非笑着回忆道,“想起初学的日子,一群年轻人围在吧台旁试豆子,从清晨一直聊到夜幕降临。我们总觉得,手里的咖啡,一定能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为了练好手艺,陈一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练习拉花的时候,我用了好多牛奶,大概有八九百瓶。”他笑着说,“算下来,光是在做学徒期间,我就累计制作了四五万杯咖啡。”正是这份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执着,让他的技艺日益精湛。

2018年,陈一非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黄石,在大上海广场开了一家咖啡店,并将其命名为“大丸咖啡”。“我把大丸咖啡定义为一家社区咖啡店,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更是为周边居民建造的一处心灵栖息地。”陈一非说。

用匠心打磨每一杯

在黄石开咖啡店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让大家接受“不便宜”的咖啡。“这儿的一杯咖啡要比速溶咖啡贵上几倍。”陈一非无奈地说,刚开始开店时,顾客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面对质疑,陈一非始终保持耐心,认真解释:“咱们这杯咖啡的原材料与速溶咖啡完全不同,您不妨先品尝一口,亲身体验后再判断它是否值这个价格。”

在食材选择上,他更是坚守原则——咖啡豆必须选用当季新鲜生产的,绝不为了压缩成本而采用存放过久的不新鲜原料。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每一杯咖啡都承载着对口感与风味的极致追求。

在他的坚持下,咖啡店的生意逐渐走上正轨,“做咖啡是我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哪怕中间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心态好,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今年6月,陈一非将咖啡店搬迁到了信息巷。新店刚开,他心里其实有点没底,毕竟换了新地方,不确定老顾客还会不会来。但让他意外又感动的是,原来店里的老顾客依旧时不时到店里消费,新店很快就有了熟悉的人气,“现在店里日均客流量有40到60人,到了周末,能达到上百人”。

一杯咖啡里的人生况味

“其实做咖啡和做人很像。”陈一非一边擦拭咖啡杯一边说,都需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在陈一非看来,做饮品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得从香气、风味、口感等多个维度去考量。他觉得一杯好饮品,各元素得配合得当,才能给顾客好的体验。

他拿起一杯刚做好的饮品,细细解释:“像做拿铁,咖啡的苦和牛奶的甜就得平衡好。咖啡比例高了,饮品太苦;牛奶比例高了,又盖住了咖啡的味道。得找到合适的比例,让咖啡香和牛奶的丝滑融合得好,顾客喝着才舒服。”

“做咖啡这一行,其实需要深入理解每一种食物的习性。要清楚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通过合适的制作方法,把这些优势充分放大。”陈一非举例说,他会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适合的咖啡豆,“黑咖啡常用中浅度烘焙的非洲或美洲豆,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咖啡豆本身的风味;意式咖啡则多用拼配豆,通过不同豆子的巧妙搭配来平衡风味”。

除了原料的选择,在烹煮咖啡上,陈一非也有自己的妙招。制作果酱时,他坚持用低温熬制。“用低温熬制能更好地保留水果的香气,这是生活常识在制作中的巧妙运用。要是温度太高,水果的香味就跑掉了,做出来的果酱味道就会差很多。”陈一非耐心地解释。

如今的大丸咖啡,已经成为社区里一个温暖的所在。对陈一非而言,制作咖啡早已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我在工作中收获了满足感,再反馈到工作中去。”陈一非说,他现在每天都充满激情和动力。七年的时光,他将这家小店酿成了一杯醇厚的生活之味,而他的故事,还在这一杯杯咖啡里继续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