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初冬的暖阳洒满开发区·铁山区的街巷院落。社区小院里,晨练的老人身姿矫健;幸福食堂里,闲话家常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老年学校内,墨香与歌声交织成韵……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庞上,洋溢着由衷的笑意,生动勾勒出“老有意思”的幸福晚年图景。
今年以来,开发区·铁山区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从设施升级、温情服务到文化浸润,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美好愿景落地生根。
设施升级,夯实“老有颐养”硬基础
养老服务的温度,始于对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源于坚实的硬件保障。铁山街道建设路社区的张奶奶因腿脚不便常年居家,每周,她都会迎来一群“固定访客”——社区志愿者不仅帮着打扫房间、采购物资、陪聊解闷,还自带血压仪、血糖仪上门体检,细致叮嘱她用药和饮食禁忌。“你们一来,家里都亮堂了,心里更是暖烘烘的!”张奶奶感慨道。
这份精准关怀在各社区持续延伸:曹家林社区将集体生日会打造成常态服务,80岁以上老人共享定制蛋糕,70岁以上老人获赠暖心长寿面,热气腾腾的仪式感让老人们被温暖包围;大王镇港东村新开业的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流水席上的四喜丸子香气扑鼻,李太婆的笑容比菜肴更灿烂:“屋门口就能吃热乎饭,太方便了!”
服务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体系化的设施建设。今年1至10月,开发区·铁山区精准发放高龄补贴360余万元,为165名经济困难高龄老人及23名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发放专项补贴21万余元,每一笔款项都精准直达需求群体。
设施建设同样马力全开:60户家庭完成“一户一策”适老化改造,智能护理床、淋浴扶手、防滑垫等配置让居家养老更安心;2个镇(街)养老服务综合体、5个幸福食堂、5个村(社区)互助照料中心全新投用,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机构养老方面,3家运营养老机构提供近千张住养床位,护理型床位占比超七成,174名专业管护人员悉心照料着517名在院老人,床位供给与照护力量的精准匹配,稳稳托起老人的幸福晚年。
温情陪伴,提升“老有康乐”暖服务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区·铁山区以多样化活动为载体,用温情陪伴让银龄生活焕发新生机。汪仁镇深耕银龄服务场景,从送戏下乡的视听盛宴到节日慰问的暖心关怀,从墨香四溢的书法课程到强身健体的健身课堂,全方位搭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多元化平台,让老人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多样化服务。
文化活动凝聚人心,邻里互助更暖人心。10月底,大王镇刘寿村“幸福食堂”举办的“重阳节打糍粑送温暖”活动热闹非凡:村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与老人们分工协作,泡米、烧火、打糍粑,号子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乡村动人的乐章。当裹满黄豆粉的热糍粑递到老人手中时,舌尖的香甜与邻里的温情一同流淌。
金山街道推行“以老助老”模式,由低龄长者组成的“银龄志愿服务队”戴着红袖章活跃在社区,义务理发、组织生日聚会、调解邻里矛盾,用同龄人的共情与关爱诠释邻里情深。
文化浸润,点亮“老有所学”新生活
从零散活动到系统教育,开发区·铁山区着力搭建长效学习平台,让文化浸润成为晚年生活的“保鲜剂”。
汪仁社区的肖秧申是社区活动的“铁杆粉丝”,重阳联欢、手工插花课上总有她的身影;而百花村老年大学教学点的设立,更让传统文化爱好者找到了“大本营”。在退休教师林植和牵头的书法班中,爱好者围坐切磋,楷书刚劲有力、行书飘逸灵动、隶书典雅庄重。“有了书法班,生活充实多了,还能和老友们一起传习书法文化!”一名学员的感慨道出众人的心声。
金山老年文学社则成为文学爱好者的精神乐园,写诗交流、书法创作、文艺展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快乐持续传递。
9月,太子镇老年学校在官山村正式揭牌,更标志着辖区老年教育迈入系统化新阶段。舞蹈教室里《春三月》舞姿柔美,曲艺舞台上湖北大鼓诙谐生动,书画教室墨香四溢,手工教室布贴作品精巧别致。“‘家门口的学校’课程丰富、环境幽雅,真是交流学习、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学员王冰的赞叹,正是老年学校受欢迎的生动写照。
如今,开发区·铁山区正通过硬件升级与服务提质、物质保障与精神滋养并举,持续织密养老服务网络,使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此安享幸福晚年,“老有意思”的银发生活图景也愈发鲜活动人。(记者 张春玲)
编辑: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