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石临空经济区科创中心

黄石未来科技城

黄石(深圳)离岸科创中心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

湖北理工学院·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创大楼

冬阳暖照东楚,创新潮涌湖畔。
11月26日,一场聚焦“一体化发展”的智慧碰撞在市政协会议室热烈开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大任务。
立足于此,座谈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带来政策解读与落实思考,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科创要素流通、产业协同赋能、机制创新突破等关键议题各抒己见,点亮未来科技城与离岸科创平台深度融合新路径。
科创一体发展成效显著
座谈会伊始,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吉庆以详实数据为支撑,系统梳理我市科创一体化建设发展脉络,汇报了相关工作进展及下一步规划。
“我市已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前哨站+大后方’协同创新体系,武汉、上海、深圳、北京四大离岸科创平台与黄石未来科技城实现一体化管理,成效正逐步显现。”严吉庆介绍,当前武汉离岸科创园入驻率达86%,深圳、上海离岸科创平台新址装修即将完工,北京离岸科创平台已正式挂牌运营;未来科技城已入驻企业126家,年税收突破1亿元,成功跻身全国科技城前70强。
“我们正逐步形成‘研发在外地、生产在黄石,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黄石,引资在平台、产业在黄石’的良好发展格局。”据了解,市科技局已制定出台多项配套政策,建立闭环考核机制,整合8所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通过科创供应链平台累计对接技术需求1271项。
离岸科创平台的发展模式也在持续迭代升级。从2021年以租金收取为主的1.0“房东模式”,演进至2023年离岸科创平台与黄石未来科技城联动的2.0“两园联动”服务商模式,再到当前探索的3.0“股东模式”——依托科创基金重点投资落地黄石的项目,同时兼顾布局外地优质标的。这一历程实现了从政府补贴兜底到收支平衡,再到盈利的跨越,完成了从“空间租赁”到“产业生态构建”,最终迈向“价值共生”的根本性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长江国鑫先进智造基金落地,搭建数智化管理平台,探索推行离岸人才‘同城待遇’,为入驻企业提供资源链接、技术开发、概念验证、检测检验、小试中试、科创基金支持等全链条服务,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严吉庆表示。
打通协同壁垒激活效能
“黄石‘1+4’创新矩阵(黄石未来科技城+四大离岸科创平台)是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成绩值得肯定,但瓶颈更需突破!”市政协常委屈小妹语气恳切而坚定,结合多轮实地调研数据直言问题。
屈小妹指出,随着黄石未来科技城与离岸科创平台的发展,“协同不畅、耦合不紧、能级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以武汉离岸科创园为例,累计签约企业187家,引入落户黄石的仅有23家;上海、深圳导入项目不多,引进企业与本地实质联动不多,孵化项目产业化率不高,产业链协同亟待加强。”
屈小妹接着抛出精准建议:“要让创新要素‘流起来’!”她提议借鉴深圳经验推行“黄石创新通”,为离岸人才团队赋予数字身份,实现住房、教育、医疗等“无差别”待遇,让人才“一来即安、一码通城”;同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数据贡献率”“需求解决率”纳入核心考核,让离岸科创平台与本土发展“同频共振”。
谈及产业协同,屈小妹进一步建议:“要锻造精准赋能‘强引擎’!”针对“高强高导热陶瓷材料”“6μm锂电铜箔”等本地产业“卡脖子”技术,可定向委托对应离岸科创平台组织攻关,成果优先在黄石企业中试转化;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常态化举办产业沙龙、成果发布会,设立“黄石实验室成果快线”,让光谷的创新成果“直达”黄石企业。
屈小妹同时提出,要支持东贝、大冶特钢等链主企业在离岸科创平台设立“联合实验室”,打造“黄石概念验证”品牌,吸引项目“为验证而来、因验证而留”。
“市场化运营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屈小妹建议在北京离岸科创平台试点“事业合伙人”制,引入启迪控股等顶尖孵化器运营机构,用对赌协议绑定质量与效益;鼓励国有平台以场地、资金入股优质离岸项目,建立容错机制,让市场化投资“敢闯敢试”。她最后呼吁联合武汉、黄冈,以黄石未来科技城为共同载体,申报鄂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整合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源争创湖北实验室分部,打通“武汉概念验证——黄石中试——本地量产”全链条。
强化资金孵化机制支撑
“强化创新要素聚合效能,资金‘输血’、孵化‘造血’、机制‘活血’必须全面发力、缺一不可!”市政协委员、大冶市科技局局长董杨开门见山表示。
围绕进一步破解资金融通不畅、孵化链条断裂等一体化发展瓶颈,董杨条理清晰地抛出系统性建议:首先要构建一体化资金支持体系,整合财政资金、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设立专项科创协同发展基金,对重点转化项目采取“先投后补”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要在武汉等离岸科创平台设立“金融服务站”,组织骨干金融机构轮值驻点,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价值信用贷”,联动“楚天贷款码”,实现融资需求“一键响应”。
最后要升级孵化服务,在黄石未来科技城建设共享中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建立“离岸孵化+科技城加速”的分级培育体系,配套“保姆式”服务和租金优惠,让创新项目从研发到量产“无缝衔接”落地。
激活科创基金造血动能
“黄石未来科技城与离岸科创平台是黄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而科创基金则是激活这些载体活力的‘金融引擎’。”在相关调研与讨论中,徐燕玲委员结合我市离岸科创平台升级至“专业园区+专业运营+多主体招商+基金投资”3.0模式的实践背景,就进一步完善科创基金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思考与务实建议。
当前我市离岸科创飞地已成功组建4只创投基金,总规模达6.5亿元,为科创平台发展筑牢金融根基;放眼全市,基金总量已达26支,总规模超370亿元,覆盖母基金、产投基金等多类型的基金生态格局已然形成。
为达到科技创新、招才引智、集聚项目的更高要求,徐燕玲从“扩体量、强导向、优机制”三个维度给出解决方案。
在扩大基金体量上,她提议加快组建总规模50亿元的科创投资基金群,一方面推动北京、上海等离岸科创平台主动对接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头部资源,另一方面鼓励大冶特钢、劲牌等本地龙头企业布局产业风险投资(CVC)基金,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强化“投早投小”导向,她建议尽快设立规模1亿元的专业化种子基金,构建覆盖概念验证到早期孵化的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同时推行“投资+落地”绑定机制,借助未来产业创新大赛、硬科技路演等平台,以资本赋能吸引优质项目与团队扎根黄石。
在基金运作机制优化上,徐燕玲的思考更为细致深入。她提出,要推动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市场化运营,支持科创和人才集团引进专业团队提升运作水平;在激励机制上,建议将种子、天使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5年,并允许创业团队3年内回购股权,充分调动创始团队积极性;在投后服务上,要强化“全生命周期陪跑”理念,密切跟踪企业发展动态,助力对接产业链资源与后续融资渠道。尤为关键的是,她强调要完善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容错机制,针对“拨改投”“租入股”等模式出台专项免责条例,切实打消投资顾虑,让基金真正敢投、愿投、善投。
筑牢创新发展人才根基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我市人才政策与武汉、深圳等创新高地相比,支持力度和个性化服务还有差距。”市政协委员、黄石三五轩饮食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鑫从企业经营视角切入,给出“暖心+务实”的解决方案:构建统筹协同的引才生态,成立人才协同工作专班,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定期发布主导产业尖端人才需求清单,推动离岸科创平台从“联络处”转型为“人才赋能中心”;设立“人才驿站”和概念验证中心,实现“柔性引进”到“刚性落地”的跃升。
他建议,要优化人才结构,聚焦全球最薄锂电铜箔、高铁轴承钢等优势产业,重点引进掌握“卡脖子”技术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一人一策、一队一策”支持,同时设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对接武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将离岸科创平台运营专项资金提高到800万元,尽快设立人才基金(二期),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升级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人才公寓配套,在科技城打造集居住、工作、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化人才社区;完善“科惠保”、知识价值信用贷等金融服务,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难题;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共绘科创融合发展蓝图
委员们的发言,立足职能谈对策,结合案例提建议,直击要害、务实管用。
针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市财政局当场回应将从财政资金、基金、金融信贷、项目及配套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市招商服务中心也表示,将从构建聚合体系、建立项目流转机制、锚定平台价值、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离岸科创平台的招商工作。
这场充满思想碰撞与务实精神的协商座谈,成功凝聚起“聚资、赋能、引才、协同”的发展共识,为黄石科创一体化发展铺就了更为坚实的道路,正助力“1+4”创新矩阵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强磁场”,推动东楚大地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勇毅前行。(记者 朱达)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