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贝智能工厂 壮大黄石智造力量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12-27 09:3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在A股上市一周年之际,东贝集团25日传出好消息,其2021年主营收入预计突破百亿元。

前有芯片受阻,后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在前阻后堵的2021年,东贝在困境中突围,主营收入预计将首次迈过百亿元门槛,跨入百亿俱乐部。

从B股到A股

一年前的12月25日,湖北东贝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东贝B股,实现了集团在A股的整体上市。这是东贝时隔20多年后,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20多年来,东贝靠着自身的积攒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压缩机行业的排头兵,连续16年单一品牌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单品牌连续3年产销量全球第一。换句话说,每四台冰箱或者冷柜就有一台使用的是东贝牌压缩机。

拥有诸多行业第一的东贝,推进智能化改造的决心异常坚定。仅在2021年,东贝投入改造资金近亿元。“为什么东贝一定要进行智能化改造?因为不改造企业就没有出路。”在4月29日召开的全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现场交流会上,东贝董事长杨百昌面对前来取经的30家企业同行直言不讳。

杨百昌的触动来自于参观江浙的“未来工厂”。在正泰一个生产光伏器件的数千平方米智能工厂里,原有工人400多人,智能化改造后仅留30多人,直接减员90%多,效率却提高30%、成本降低29%。这坚定了杨百昌的决心,2019年,东贝启动智能改造。

1999年,东贝电器在上交所B股上市,融资2000多万美元。紧随其后,东贝实施“债转股”,这两项措施使得东贝得以卸下沉重的债务负担,专心无氟化压缩机的研发,推动压缩机朝着小型化、高效化发展。东贝压缩机从此迎来广阔的市场。

A股上市,东贝希望借助募集资金,优化现有研发能力,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杨百昌介绍,公司“十四五”时期要实现销售收入、利润的倍增,需要投入2亿至3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东贝智能工厂。

从传统到智能

对许多企业来说,智能制造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局部智能,全局无能。”许多企业大把烧钱搞智能化,却迟迟看不到效益。这也是一些企业对智能化改造犹疑不决的原因。

“我们可不可以今天不做呢?”在10月28日召开的2021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东贝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作为代表东贝作交流发言时,向与会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是:不可以。

窦作为分析了内外部的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有三:第一个是人没了,“十四五”以后老龄化加剧,预计会达到14%;第二个是钱没了,经济从增量经济变成存量经济;第三个是资源没了,包括当前的“双碳”以及停电都是资源刚性约束。

“企业无非做三件事:开发一个好产品,卖一个好价钱,以合理的速度和成本把产品做出来。”窦作为说,前两者都已经被认定不可持续发展或者很难持续发展。而第三件事,以合理的速度和成本,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变成了长此以往的手段,智能化改造就变得非常必要。

从“三推进”到“双标杆”

12月22日,东贝压缩机公司气缸部二线加工车间,5条产线一字排开、同时生产,场景却各不相同。最左边的产线上,7名工人一字排开,上料、取料、加工、下料;中间的3条产线经过技改,取料、加工由机械臂完成,每条产线的工人减至3人;最右边的产线是花600万元新引进的智能产线,从上料至下料全程自动化,一条线上仅需1人操作电脑即可。

“新设备安全性更好,生产出的产品稳定性更高,工人上班更轻松。”车间副主任方国鑫介绍说,两个月后,最后一条老式产线也将纳入改造。

东贝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企业,用工成本高不说,还招工难。在推进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东贝选择“中小企业的传统装备改造、升级与新工艺、新装备引入相结合”的阶梯搭配式方案,实现“刚性+人性”经济型精益智能制造场景,达成有序、稳定适配市场需求的交付有机体的定位。压缩机公司行业首条“老旧凸焊机+国产机器人”成建制产线级自动化升级改造,用人下降40%,效率提升10%,并且已实现在东贝集团三基地多线体全面复制;制冷公司引进多台先进高自动化设备,并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目前投入采购成本已基本得到回收。与2019年相比,2021年产值增长55.43%,月均生产人数减少约11%……

未来,东贝将按照“智能化产线、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三推进的策略,立志在2025年成为压缩机行业和湖北省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双标杆”。(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