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寸里的大民生 ——市政协“巩固厕所革命工作成果,提高公共卫生间管理水平”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7-10 08:5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简朴明快的外观风格、干净整洁的内部空间,有条件的还提供热水洗手、冲洗消毒、自动售货机等服务……这些温馨的公厕就坐落在我市的大街小巷,成为黄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的真实写照。

厕所方寸小,民生事为大。自“厕所革命”实施以来,为提升城市公厕管理水平,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公厕改造升级,致力于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更加舒适、便捷、卫生的公厕环境,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9日,市政协召开“巩固厕所革命工作成果,提高公共卫生间管理水平”月度协商座谈会,组织政协委员实地走访城区公厕建设管理情况,把协商议事会场摆在城市治理第一线,3位政协委员就优化公厕规划布局、强化公厕服务管理等提出意见建议,努力做到对决策有帮助、对工作有推动、对百姓有收获。

将公厕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市城管委提供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公厕344座,其中环卫公厕256座(环卫部门直管公厕107座,社区公厕135座,园林公厕14座),社会单位对外开放公厕88座。截至目前,建成区的公厕分布密度为4.03座/平方公里,达到住建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要求,基本满足了市民游客的日常如厕需求。

位于延安路与黄石大道交会处的四号湖公厕,人流量大,使用需求高。2019年相关部门投入30万元进行升级改造,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空调、电扇、灭蝇灯等设施。

“该公厕已被列入今年重点改造项目。”黄石港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厕在新建改造过程中,将依托于周边劳动者驿站进行驿站化改建,同时有机融入商业化空间,实现“以商养厕”。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市公厕规划布局仍存在优化空间。

同样位于黄石大道旁的胜阳港街道公厕,周围分布着多个小区,附近还有医院、学校和市场,但该公厕面积仅14平方米,无法完全满足群众需求。

柯荷林委员建议,要科学规划布局,利用编制“十五五”规划契机,根据摸底情况、人口密度、流动规律、城市功能分区特点(如商圈、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旅游景点、老旧小区、新建大型小区)等分析测算需求,组织编制城市公厕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实施精准布点,制定差异化布局策略,织密“步行8—10分钟可达”的覆盖网络,彻底消除公厕服务盲区。科学建设和改造,在新建道路、大型居住区、公共空间等项目规划初期,应同步规划公厕点位,避免出现公厕先建后拆,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特别是新建项目要配套公厕预留建设用地,避免出现项目建成后“无地可建”厕所的情况。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公厕与城建项目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让“方便”之事更舒心顺心

位于团城山公园内的团山驿公厕装配了感应式洗手台与烘干设备,单个蹲位面积扩容,墙面与地面精心设置排风网孔,并加装空气净化设备。第三卫生间内宽敞明亮,助力扶手、婴儿换洗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充分保障残障人士及带孩家庭特殊需求。此外,还新增了淋浴间,为运动健身人士提供便利。公厕前铺种的草坪,与绘有樱花图案的透水混凝土步道相映成趣,也让公厕环境变得温馨舒适。

记者注意到,公厕环境的改变受到了市民的称赞。“现在黄石这样的公厕越来越多了,上厕所地面不滑了,空气清新了,如厕体验感也更好了。”市民曹先生笑着说。

像团山驿公厕一样,在城区,越来越多的公厕不仅解决了百姓身边“关键小事”,也不断刷新着黄石的城市形象。

李娜委员建议,在硬件焕新方面,可以通过对全市老旧公厕进行全面排查,积极抢抓城市更新机遇,按照一类、二类、三类公厕标准,制定2026年至2028年分批改造计划,重点更换破损、老化的设备,完善相关功能,并连续3年将其纳入“政府十大实事”,接受市民监督,确保基本功能完善,运行稳定。

在优化配置方面,按男女厕位1:1.5进行改建。增加女性厕位比例,尤其是景区、景点、商业街等人流量大的区域,更应该注重优化比例。在磁湖景区、大草甸打卡地等人流密集处新建公共厕所,还应设置“潮汐厕位”,当女厕排队超过3人时,智能闸门可自动将相邻男厕转为通用空间,让“方便”不再成为女性的时间枷锁。

此外,在所有新建和具备改造条件的公厕中,高标准配建第三卫生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黄石本地企业共建第三卫生间,在设施设备捐赠、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智慧化改造等方面贡献力量,探索“政企共建”新路径。

徐蜀菀委员建议积极开展市民“文明随手拍”等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公厕监督管理,促进管理部门提高公厕管护服务响应速度。

用长效机制保障公厕服务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城市的“脸面”,我市对于公厕的长效化管理也有了可喜的进步。

“目前有2名保洁员负责日常清洁,从早上六时到晚上八时,都会不间断地进行清扫。”团山驿公厕保洁员告诉记者。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公厕“十净、三无、两通、一明”保洁标准,公厕运营单位安排专职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每日全面冲洗一次,采用即脏即洁、随脏随洗的巡回保洁方式,对公厕内外墙面、隔断板、地面、窗台及厕内死角等进行全面清理擦洗。在重大节假日活动期间及对重点区域和人员流动密集区域的公厕,进一步增加保洁人员、加大保洁频次,确保各个公厕内外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徐蜀菀委员建议创新公厕管理体制机制,结合先进城市公厕管理经验和我市实际,市级层面出台《黄石市公共厕所管理规定》。鼓励各地创新公厕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我市各级各类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使用、维护及监督管理要求。同时,明确公厕保洁人员的责任,细化作业标准,以制度管人管事,以规范化促进管理质量提升。

为了保障公厕维护经费,徐蜀菀委员建议建立公厕维护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市区两级财政统筹做好公厕维护经费保障,采取市区各按50%比例逐年提高公厕维护费用,建立常态化的公厕维护经费调整保障机制,确保公厕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维护费用的支出。

厕所文明也成为了委员们的议论热点。

徐蜀菀委员建议,加强文明宣传引导。在公厕内设置文明标牌标识,积极引导市民提升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如厕时的不卫生行为。

李娜委员则从技术角度考虑,建议通过智慧升级,让科技带来引导的“暖光”:适度购置智能防飞溅马桶、趣味目标引导式小便池,感应式自动翻盖(落盖)洗手台等新型创意产品,从物理环境、行为引导、心理暗示等多个层面,潜移默化地鼓励和培养使用者更文明的如厕习惯。(记者 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