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爱心约定“接力”16年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3-05 09:3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武警官兵和受助的女孩一起阅读(照片由接受采访者提供)

在武警湖北总队黄石支队阳新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支部队却坚守一个延续了16年的“约定”:从2009年自发成立“爱心基金”,到今年累计有近300名官兵义务从每月工资津贴里共捐出近20万元,先后帮助当地25名品学兼优的农家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跟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这支部队,探访这场爱心“接力”背后的故事。

受助女生手写信表达感恩

几乎所有到过这支部队的人,都会第一眼注意到一面长约200米的墙绘:用橄榄绿与志愿红勾勒出官兵们参加抗洪抢险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景,尽显“最可爱的人”的担当和亲民。

武警阳新中队指导员张学文说,墙绘是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王晓雯(化名)帮忙绘制的,战士们都很喜欢。也正是在爱心“接力”助学故事的激励下,2016年阳新当地遭遇特大洪水,中队官兵冲锋在前,圆满完成抗洪抢险任务,被授予“集体二等功”。

家住山沟沟里的王晓雯,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老师。她给武警哥哥们的手写信,至今被官兵们收藏着。信中这样写道:“在我和家人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无私帮助了我……你们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

“学生们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经历激励着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武警阳新中队服役时间最长的战士余家荣有感而发。余家荣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读学生们来信的那一刻,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看到帮助过的学生如今过得越来越好,官兵们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

集体决定让困境女生重返校园

第一次捐款,是在2009年9月。时任武警阳新县中队指导员的罗健在参加阳新高中双拥活动时,意外得知3名成绩优异的女生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罗健走访得知3名女生家庭状况:赵衫(化名)的母亲长期患病;欧阳晓萍(化名)的父亲患有残疾,她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石洁(化名)父母双亡……

面对这心酸的一幕,罗健与中队长周胜斌紧急动员官兵捐款,让3名女生重返校园。

一次临时捐助能解决问题吗?官兵们一合计,在大会上商议决定,通过成立“爱心基金”,与阳新高中签订“爱心协议”,承诺每月为确认的家庭困难女生资助三百块钱生活费,直至高中毕业考入大学。

为什么选择女生资助?罗健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向学校了解以及实地走访发现,辍学的多为女生,女生辍学后要么外出打工,要么早早嫁人,由此官兵们全体决议,把帮助对象定为品学兼优的女生。当年首批受资助的赵衫等人,各自考上了湖北经济学院、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曾受过资助的欧阳晓萍如今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工作,她说,当年是武警哥哥们帮助她完成了学业,如今她将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资助解决了困难家庭大问题

每月300元,一年3600元,对于一名受资助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目前就读阳新高中高二(5)班的谈李昀(化名),去年开始接受资助。作为建档立卡的困难学生,学校特意为她每月在校的用餐费用优惠固定在300元,而她将寒暑假资助的300元用来买学习资料。

算算这笔“爱心账”可以得知,官兵每月资助的300元,相当于包含了谈李昀高中期间的伙食费和学习资料费。这对于父亲残疾、全靠母亲打零工养家的谈李昀家庭而言,无疑解决了很大难题。

阳新高中团委书记李文告诉记者,目前,包含谈李昀在内的3名受资助女生,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爱心账本”被部队珍藏保管

16年来,武警阳新中队历经营地搬迁、编制调整、名称变更,但捐资助学从未中断。“我们会将‘爱心基金’延续下去,部队在一天,爱心助学就接力一天。”张学文说,部队主官离任交接,头一件事就是交接“爱心基金”。

16年来,一面面锦旗、一册册助学账本、一张张捐资签字单,都会被历任中队司务长珍藏保管。

“荆楚楷模”、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副队长闫先锋曾在2015年和2016年在阳新武警中队担任司务长,他说,“新兵下队第一堂课就是队史教育,为新战友讲述爱心助学的故事。”2016年退役后,闫先锋延续了在阳新武警中队养成参加志愿服务和爱心助学的传统。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有近300名像闫先锋这样在阳新武警中队服役过的退役军人,自发带动身边的朋友和战友们,积极投身创文创卫、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志愿服务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