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湖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建成投用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4-10 09:4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地下综合管廊示意图

扫码看视频

路边不再有常见的窨井盖,空中也看不见纵横交错的电线。随着大冶湖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近期建成投用,该区域八大类城市管线已全部迁移到地下的“集体宿舍”。

“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的关键标志之一。通过集约化收纳各类管线,不仅能够消除城市上空管线‘蜘蛛网’,还避免了因埋设、维修管线而导致的路面反复开挖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城市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中建众邦(黄石)城市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肖锋介绍,该项目是湖北省首批PPP示范项目(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批PPP推介项目。

9日,记者走进大冶湖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控制中心,中控室工作人员正通过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监控管廊运行情况。在巨大的屏幕上,管廊内的环境参数、设备运行情况、维修进度以及巡检人员的实时定位等一目了然。

据介绍,该系统通过将综合管廊内部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采集与联动控制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管廊内部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控制,使日常值守、隐患监测、巡检维护和检修进度“透明化”管理。

从中控室出来,沿楼梯下二层,便来到地下综合管廊内的综合舱。在高2.8米、宽3米的舱内,智能巡检机器人悬挂在固定轨道中行驶。中建众邦(黄石)城市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维经理江瑞轩介绍,智能巡检机器人就像是“智慧管家”,搭载了红外热像仪、光高清摄像机、气体探测仪、温湿度传感器、交互式实时对讲平台、声光报警器、光电停障系统,主要作用是以自主或遥控的方式,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中,完成对各种设备进行红外温度监测和仪表读数状态的图像识别等任务,替代人工完成巡检中的繁、难、险和重复性的工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控制中心。目前,管廊每天安排了6个巡检机器人“上岗”执行巡检任务。

“整个管廊分为污水舱、综合舱、燃气舱。”江瑞轩表示,该项目是华中地区首个引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系统的示范工程,也是国内首个实现智能巡检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创新项目。过去,人工巡检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疏漏。如今,有了这些智能巡检机器人担任“智慧管家”,巡检效率提高了近50%。

相较于传统的空中架设方式,地下综合管廊通过集中布局管线,并运用智能化的运营维护系统,极大地简化了管线的检修与维护流程。在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时,地下综合管廊能够迅速作出响应,有效预防和减少风险,让市民享受到“管线入地、故障减少、供应不间断”的高品质现代城市生活。

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管廊全长约19公里,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全线完工。管廊内整合了自来水、电力、燃气、楚天视讯、移动、联通、电信、污水八大类管线。该工程的建成有力提升了大冶湖核心区路网的综合效能,大幅提升了城市形象,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记者 张春玲 实习生 刘欢欢)


编辑:陈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