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区盘活三汉矿业历史遗留矿山用地,建设碳氢树脂生产线;大冶市金湖街道修复宝胜灰石厂矿山后,引进制氢工厂项目,并利用治理后的台阶马道建设光伏发电站……14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获悉,我市高效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截至目前,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286.52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图斑修复任务已完工263.28公顷,完成率91.8%;完成2025年全省十大民生实事矿山生态修复任务35.18公顷,占目标任务117.7%。
我市统筹推进“治山、复绿、兴业”,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自然资源主抓、部门协作、各方参与”的工作体系,成立专项行动指挥部统筹全市工作,实行“季度督办、约谈通报、下沉督导”,层层压实责任,并对滞后项目“包保整改”,现场督导推动重难点问题整改。各县(市、区)同步压实责任,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我市还以“分类施策”破解难题,市级定方案、定项目、定时间,县级负责具体实施,按“杜绝新增、整治现有、解决遗留”要求分解年度目标,综合采用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转型利用等方式,确保修复措施适配实际需求。同时,创新技术应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攻克陡峭岩壁复绿难题,推广“台阶马道+客土喷播”技术,选用本地适生植物提高成活率。其中,阳新县余家山项目研发的“植生孔专用容器育苗技术”获国家专利,为陡峭岩面绿化提供了“黄石方案”。
为守住修复底线,黄石在全省率先开展矿山修复地方立法,出台《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明确修复原则、责任主体及法律责任,以“立法小切口解决生态大问题”。并严格项目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资金和石料收益“收支两条线”,治理产生的石料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拍卖,收益全额缴入财政,杜绝“以料抵费”“暗箱操作”。(记者 廖巍巍)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