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AI智能技术异化为“毒流量”的工具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4-07-18 14:56]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近期,多地公安机关发布了多起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的相关案件,如发布“西安突发爆炸”虚假新闻的账号所属机构,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而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经营着5家这样的机构,运营账号达842个。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便利的AI工具大幅降低了造谣的制造成本,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和传播力。(7月17日法治网)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在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伪造假新闻、‌假人物、‌假现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利用AI造谣现象频发,且传播速度极快,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让社会信任受到严重挑战。

据媒体报道,去年10月,在上海某海滩走失的女童事件中,一团伙以“标题党”“震惊体”方式,恶意编造炒作“女孩父亲系继父”“女孩被带往温州”等谣言,通过114个账号矩阵,在6天内发布268篇文章。今年4月,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重庆公安机关查处一起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编造“爆炸事故”谣言案。当下,AI工具降低了造谣的成本,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和传播力。AI造谣呈现出门槛低、批量化、识别难等特点,AI海量的制造信息的能力被一些别有用心者用来制造谣言,实现流量变现,AI技术生成的新型谣言成为了“毒流量”。

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也是犯罪行为。利用AI编造网络谣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可能涉嫌刑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如果影响到个人或企业的名誉,可能涉嫌刑法诽谤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名誉罪;如果影响到股票证券、期货交易,扰乱交易市场,可能涉嫌刑法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相比传统由造谣者人工编造散播的谣言,使用AI工具生成虚假文字信息、图片、视频,造谣“成本低”且危害极大。打击利用AI等新技术新应用编造谣言,将“AI造谣”作为新型犯罪手段,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坚决遏制利用AI工具造谣的行为大行其道,刻不容缓。

任何谣言都必须依法重拳打击。相关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要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谣言突出问题,聚焦网络谣言多发高发重点领域,加大打击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依法亮剑,严惩AI造谣的产业,斩断背后利益链条,保持对谣言高压严打态势,不让AI智能技术异化为“毒流量”的工具。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辟谣专区“主阵地”建设,增加权威辟谣信息的触达率,提高用户对网络谣言的辨别力,对散布谣言的账号进行处置,有效遏制谣言信息链式传播,不断净化网络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利用人工智能信息识别和处理功能,‌判别缺乏权威信源的谣言,深入整治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推动网络舆论生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谣言的传播,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个人网上言行,提升识别防范抵制网络谣言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发现网络谣言,及时有关部门举报,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