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隐匿在多个短视频平台里的“封号圈”群体浮出水面。近期,有媒体接获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多个受访者称,“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
报道显示,多个短视频平台博主的账号被封号。有博主发现自己的账号消失,并收到举报者发来的“说话特别狂”的私信。有博主收到陌生人的私信让转账88元,否则要封掉账号,博主以为对方吹牛拒绝转账,结果账号真被封了。有博主的多个账号莫名其妙“没了”。
假如博主发布的视频内容违法或者违反平台规则,有网友进行举报,平台予以封号,这没有什么问题。而“封号圈”所举报的有些账号并没有违规却被封号,这就不正常了。据报道,有的人举报的目的是为了诈骗,这就侵害了博主的权益。
对这种恶意举报行为,相关平台对“封号圈”进行过打击,例如某平台无限封禁恶意举报的水军账号超过3000个,打击了“封号圈”的嚣张气焰,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群体利用字母、谐音等方式,将“封号圈”改为“fh圈”“凤凰圈”等,以躲避平台监管。
“封号圈”之所以胡作非为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利用了平台举报处置漏洞。从一些被封号的博主反馈来看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账号被莫名其妙地封杀。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平台对“封号圈”的举报截图没有认真核实甄别;其二,对于恶意举报者偏听偏信。
如果平台方接到举报后,既对举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又对博主发布的视频内容进行复核,应该说不难识别恶意举报行为。然而,由于短视频平台用户多、业务量大,平台受理解决举报的人员投入不足,处理程序机制不完善,造成虚假举报材料轻易通过了平台的审核。
按说平台应该扮演公正的“法官”,在收到举报信息后,应该给被举报方一个申辩的机会,然后做出是否封号的公正裁决。然而,相关平台只相信举报材料,无视被举报方的知情权、申辩权,致账号被封而被举报方仍不知情,这给了“封号圈”利用漏洞牟利的机会。
所以,被“封号圈”盯上的相关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应该汲取教训完善举报处理机制。虽然说平台方无论是独立打击“封号圈”,还是联合公安机关共同行动,取得了相应的积极效果,但还要反思“封号圈”难以根除的原因,举报受理处理的机制不健全不公正。
除了平台要发挥主体责任、关键角色外,受害者也要善于维权、勇于维权。比如,收到陌生人要求转账的私信应该固定相关证据,及时向平台举报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对涉嫌诈骗的恶意举报人,有关部门接到报警后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进行严厉惩治。
有关专家也指出,“封号圈”恶意举报导致他人账号被封禁,这是一种侵权行为,侵犯了账号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行为严重者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要遏制这类侵权行为、犯罪行为,需要平台方、受害者、有关部门合力打击,形成有效震慑力。
此外,还应该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手段,对恶意举报账号加强监测,以最大化保护网络博主的合法权益。(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