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1 返回
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哪吒,这个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走出来的“魔童”,从国内一路“闹”到海外,搅动全球影院甚至整个文化大市场,他又有着怎样的“魔法”?
(一)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生生不息,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只敢照搬过去,还做什么哪吒?!”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表明了不走寻常路的态度。不是将原著照搬,而是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背景,对神话中的经典形象进行解构与重塑;不再简单地讲述一个神话故事,而是借用神话的外壳,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和人性议题。片中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申公豹等角色形象都进行了重塑,就连太乙真人的坐骑也从仙鹤改成了猪。
这种改变并非为了颠覆而颠覆,而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影片的核心主题,引导人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曾经深信的真理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是否真的公平。《哪吒2》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不是让它们常驻历史的高阁而显得权威、尊贵,而是要在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中让它们活在当下发挥作用和彰显价值。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助力《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堪称惊艳。那些天庭与妖界“2亿角色同屏”对决的镜头,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动作,耗费制作团队3年时间。细节处理更是一丝不苟,比如,海妖身上的锁链呈现出真实的质感和运动规律。在视觉风格上,融入大量中国元素,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打斗场面借鉴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流畅有力、充满美感。
(二)
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文化主体性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
“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很多少年儿童争相模仿哪吒朗读这首打油诗的视频,一时冲上热搜。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上古神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敢于战天斗地、逆天改命的文化内核。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哪吒2》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是突出的连续性。以哪吒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符号,从上古到现代,绵延五千多年不曾断过,而且经过漫长历史长河的洗礼在新时期形象更加清晰、生命力更强。
二是鲜明的统一性。《哪吒2》不仅是一部好看的动画片,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文化作品。在主题表现方面,它不仅仅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上升到对偏见、不公、平等、自由等社会议题的探讨。它告诉人们,人妖仙魔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真正决定善恶的是内心的选择,而非外在的身份,引导人们在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上走得更近。
三是平和的包容性。哪吒和敖丙这两个被命运捆绑的少年,在刀光剑影、风火雷电下,在历经磨难、洞察世界后,心系苍生、胸怀天下,他们的反抗不再是个人的抗争,而是要为所有被压迫的生灵打开一条通向自由的新通道,是要改变整个世界的规则。申公豹、龙族、妖族、陈塘关的百姓在哪吒的感召下终于觉醒,团结起来与哪吒并肩作战,共同对抗仙界。中华文明以同舟共济的理念,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发展进步。
(三)
《哪吒2》在极短时间内推动相关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出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魔童”让该电影的各种周边产品也一同大卖。其周边种类覆盖盲盒、卡牌、毛绒、搪胶娃娃、胶片卡、冰箱贴、徽章、贴纸等数十种。许多人踩着春节假期的尾巴去看《哪吒2》,看完电影,想要购买相关周边,结果发现《哪吒2》周边一“吒”难求。
“魔童”带火了国内多地和哪吒有关的旅游景区。“跟着吒儿去旅游”成为热门出游方式。如四川宜宾市翠屏山景区“哪吒行宫”景点,自《哪吒2》火爆出圈后,景区客流量显著增长。
“魔童”还带火周边美食。湖北是莲藕之乡,哪吒爆火后,重塑其肉身的莲藕多次冲上热搜。有的餐馆巧妙搭乘起这股热潮,销售相关产品。此外,还有蛋糕店制作各种哪吒主题蛋糕。
“魔童”启示我们,电影IP的“开疆扩土”催生消费新模式、经济新业态。真正具有市场影响力的IP,需要超越单一产品周期,通过内容创新和产业闭环,打造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个性与创造力,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