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8 返回
近日,全国爱卫会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目前,我国超半数成年人面临体重超标问题。肥胖与超重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主要诱因,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
“体重管理年”不仅激发了全民健康意识,更蕴含着万亿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体重管理市场三大核心领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是千亿级健康饮食市场已然成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跃居全球第三大有机消费市场,有机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二是体育产业扩容至3.6万亿量级,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41亿元,运动健康消费呈现井喷之势;三是医疗支出10年激增185%,2010至2020年间,中国肥胖相关医疗费用从84亿美元跃升至239亿美元,已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21.5%。
这组数字共同勾勒出健康产业的新增长极。面对持续升温的消费市场,如何加速释放潜力?
在餐饮业方面,形成从公共餐饮到居家饮食的全链条健康消费场景。面对营养不均衡、食品安全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与引导。一方面,部分居民营养认知转变相对滞后,仍停留在“吃饱吃好”阶段;另一方面,轻食市场快速增长,但仍存在不少餐饮店开发的“轻食”营养不均衡、热量偏高等问题。鉴于此,可推动建设健康食堂与餐厅,加强医务人员和厨师培训,开展居民营养监测及学生膳食评估,对所有餐饮食品进行营养标识,包括能量、脂肪、钠含量和相当于钠的食盐量等。面向居家群体,可普及营养课程与健康食谱,鼓励购买减油、减盐、减糖与全谷物等膳食,提升居家体重管理能力。
在体育健身产业方面,营造科学减重新生态。从完善社区健身场所到专业装备配置,全民健身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应推动形成需求分层、服务适配、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据统计,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87%,比2023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可见,“每一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面对居民日益多元的健身需求,一方面,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性环境,比如,扩大健康小屋社区覆盖范围,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与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多样化全民健身活动,通过线上健身课程、线下“万步有约”健走大赛及“健康城镇·健康体重”等主题活动,降低参与门槛,引导全民广泛融入。
在医疗领域,建立体重管理新体系。从联合问诊到中医调理,持续强化医疗在专业技术层面的支撑作用,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体重管理体系。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印发了国内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公立医院开设体重管理中心和减重门诊提供了依据。基于此,公立医院可开设减重门诊、组建研究团队,发挥防治结合作用,为减重“提速”。例如,北京已有超10家公立医院设立了减肥门诊或组建了减重多学科会诊团队,形成营养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联合会诊,根据医生专业评估,提供相应饮食指南、运动计划表等。从中医调理的角度来看,减肥并非单纯追求体重减轻,而是通过调和脏腑、气血功能,达到形神兼养的健康状态。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郭笑雨 张珂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