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中,其中一例“抢票软件不正当竞争案”引发关注。被告因售卖针对票务平台的自动化抢票工具,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判赔2万元。该案被认为是全国首例认定抢票软件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判例。
这一判决所涉金额虽不大,但意义重大:其首次明确技术外挂不是创新,而是破坏市场秩序的“数字插队”,必须依法予以打击。当普通消费者还在手动填写信息、焦急等待系统响应时,外挂软件却以毫秒级速度发起数百次请求,瞬间挤占票源。这种“数字插队”不仅违背了“先到先得”的公平原则,也让票务平台沦为技术霸凌的受害者,导致其服务器超负荷运转,运营成本激增,这无疑破坏了公平有序的购票秩序和市场竞争环境。更讽刺的是,许多抢票软件卖家一边打着“科技造福用户”的旗号,一边对每张票加价出售,其本质是借技术之名行“数字黄牛”之实。此案的判决亮点在于,法院精准戳破了“技术无罪”的伪命题,并为技术的使用划下红线。然而,要根治这一问题,仅靠个案审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平台主动拦截抢票软件等违规商品、监管部门建立技术黑名单,形成预防打击各类技术外挂行为的合力。(王志高)
编辑:陈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