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壁照”背后的冒险行为该降温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日期:[2025-11-17 10:0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近日,有大量网友发布在太行山脉一处名为窟窿山的地方打卡的视频和图片。从特定视角看,驴友就像是挂在悬崖峭壁上,看上去十分刺激。这条被驴友称为“双岭线”的线路,串联山西王莽岭与河南十字岭,因高山草甸、悬崖绝壁等景观受追捧。这些在社交平台收获点赞的惊险画面,背后是穿越未开发区域的冒险行为。河南南太行景区和山西王莽岭景区相继回应,否认该处在管辖范围内,并明确提示风险:“普通人没有经验和装备,不建议前往。”

这组“悬挂”在悬崖边的照片,是当下部分探险文化的缩影。它看似追求自然探索的野性魅力,实则是以安全为筹码的表演。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冒险行为常被赋予挑战自我、追寻自由的浪漫想象,却淡化了其本质——一次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侥幸游戏。

真正的探险精神的核心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并非盲目涉险。历史上那些被铭记的探险家,无不是在充分知识、训练与装备支撑下,向大自然发起挑战。而如今一些驴友的所谓探险,更像在安全红线边缘的“打卡竞赛”:路线越野越好,画面越险越酷,甚至刻意避开已开发的安全区域,直奔缺乏保障的荒山野岭。这种心态与其说是探索自然,不如说是对流量逻辑的迎合——用惊悚画面换取关注,用别人不敢而我敢营造优越感。

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无形中助长了这种风气。当“悬崖挂照”因猎奇而获得更高互动,类似内容便被不断推送、模仿,形成越危险越受欢迎的扭曲激励。一些参与者未必不知风险,却在虚拟荣誉的诱惑下选择性忽视。他们或许记得带上相机,却未必备齐救生装备;可能精心设计拍摄角度,却对天气变化、路线复杂度缺乏必要的安全评估。这种表演优先、安全靠后的行为,已偏离了户外运动的初衷。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将个人风险转嫁为社会代价。一旦发生意外,救援力量不得不进入未开发区域实施搜救,不仅耗费大量公共资源,也将救援人员置于危险境地。近年来,多地因驴友违规穿越启动救援的案例屡见不鲜。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自由从来不应建立在对他人与社会无端负累的基础上的。

河南南太行景区工作人员那句“总有些人在拼命地寻找刺激”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寻求刺激是人的天性,但文明社会的进步,恰恰是以理性与规则为基础的,而非纵容其泛滥。我们尊重多元化的休闲旅行方式,也理解现代人对突破常规的渴望,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珍视生命、承担责任的大前提之下。

对于景区,仅靠标识提示风险已远远不够,面对“双岭线”这类驴友路线,或可考虑与户外组织、社交平台形成更紧密的共治。主动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未开发区域的具体位置和潜在危险;与当地救援力量建立联动机制,提前做好应急准备。进一步加强与平台的合作,同时提供更多安全的替代选择——通过建设规范步道、组织专业领队活动,将探索的冲动疏导至可持续的轨道。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在悬崖边选择转身,有时比选择悬挂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智慧。山川之美,终需以安全的方式走近;人生之趣,亦不必寄托于命悬一线的瞬间。毕竟,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一张让人惊呼的照片,而在于它能够稳健、长久地行走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