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尔”吴运铎从黄石走上革命道路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06-17 09:4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吴运铎曾经做工的厂房

富源煤矿历史照片

吴运铎题词

  □ 记者 万泰然 文/摄

  在冶钢一门车站下车,走进黄石爱民小区,大门口高高耸立着一尊毛主席塑像。在其身后,干净的水泥路面,林立的电梯房,幼儿园、便利店、早餐店、绿化带应有尽有,老人孩子的笑脸映入眼帘。

  9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矿山,是源华煤矿的办公楼和厂房。在这里,吴运铎当学徒、钻研机械电气技术;从这里,吴运铎出发踏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矿区宣传抗日救亡

  沿着爱民小区内一条水泥小路蜿蜒而行,大约十分钟,就到了桐厂内6号的黄石锅炉容器厂。

  一排红砖外墙的老房子藏于其中,静默伫立,在四周高楼林立的喧闹中,独享一份清静和悠闲。

  红墙灰瓦映蓝天,儿童笑语绕门前。一男子牵着刚下幼儿园的儿子从门前走过,男孩好奇地往厂房里张望,看到里面堆放的钢材,几名电焊工正在作业。他不知道,90年前,“中国保尔”吴运铎曾在这里,以同样的姿势做着同样的事情。

  “这里就是吴运铎当年做工的厂房。”黄石工矿集团公司(黄石矿务局)工会副主席张觅说。

  1930年,14岁的吴运铎跟随父亲来到长江边的石灰窑(今属黄石市西塞山区)谋生。经汉阳同乡高寿林(时任源华煤矿矿师)介绍,进入富源煤矿做工,被分配到电器房当学徒。

  “石灰窑,煤炭山,做窿如进鬼门关。”在旧中国,煤炭工人被称为“窿花子”,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青年时代的吴运铎爱好钻研、积极上进,经常挤时间看书、学习。

  在张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黄石锅炉容器厂旁边的黄石工矿(集团)东井管理服务中心。张觅说:“1936年发了场大水,冲垮了煤窑,富源煤矿和后山的富华煤矿合并,改名为源华煤矿。这就是源华煤矿公司的办公楼。”

  一栋三层楼高的房子,五星红旗在顶层高高飘扬,里面的门窗、楼梯扶手均为深红色。会议室的门紧锁着,透过门的缝隙,可以看到里面摆放整齐的桌椅。张觅说:“这里是当时股东、管理层和技术人员开会的地方。重大事项,少数工人代表可以参加,听说吴运铎参加过。”

  卢沟桥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运动在全国兴起。新华社记者张明来到石灰窑,要求在煤矿建立新华日报推销站。吴运铎帮助张明等人在矿上建立了新华日报发行站,并成为最积极的义务发行员和宣传员。

  考虑到工人们几乎不识字,吴运铎决定开展时事讲座。每天下班后,矿工们聚集在一门桐梓堡宿舍(现为爱民小区)的一间屋子里,聆听他读报、讲解党的政策和战事。

  新华日报的学习,抗日宣传的教育,一下子打开了矿工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矿工们意识到民族的危亡、抗日的责任,更明白了工人所肩负的使命。他们决定不再沉默,要怒吼!要斗争!

  >>策动源华煤矿工人大罢工

  1938年6月,侵华日军进逼武汉,国民政府命令黄石各厂矿西迁。张觅介绍,当时,源华、利华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奉命撤往西南,筹建辰溪煤矿。各厂矿纷纷发放遣散费,而源华煤矿却迟迟没有行动。

  6月24日夜里,吴运铎发现矿方的职员和家属都在暗中搬运细软,准备乘船外逃。如果他们溜走了,工人们连一分钱也拿不到。

  吴运铎迅速与矿工们商议,去找资本家谈判,要求发放3个月工资作为遣散费,否则就举行罢工。

  次日下午6点,一个外号叫“八碗半”的工人用铁锹打断了锅炉汽筏的把手,顿时汽笛长鸣,矿工们从各个方向奔向煤矿办公楼,举行总罢工,要求矿方接受工人的要求。

  煤矿经理躲进矿警所,工人们又围了过去。煤矿警长易介五带领几十个警察鸣枪威胁,工人们毫无畏惧,并动手砸门。矿警突然开枪,当场打死4人、打伤11人,制造了“源华惨案”。

  血腥的屠杀并没有吓倒工人们。当天夜里,吴运铎将事件的经过写成文章寄出,《新华日报》很快刊发,各界纷纷谴责矿方,给矿工们以有力声援。

  第二天,矿工们再次包围办公大楼,要求严惩凶手,厚恤死者家属。

  吴运铎等人被推举为矿工代表与矿方谈判,迫使矿方接受工人的条件。达成协议后,全矿工人积极投入拆迁工作,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机械、电气设备的拆迁任务。

  作为罢工负责人的吴运铎成了矿方的眼中钉。罢工结束后,矿方想秋后算账,四处散播吴运铎组织暗杀团的谣言,密谋以此罪名逮捕他。

  1938年9月,吴运铎离开生活了8年的黄石,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

  10月,日本人成立“大冶煤炭株式会社”,源华煤矿(黄思湾华厂)东平巷继续生产;利华煤矿因交通不便,被日军肢解破坏。

  >>矿工生活铸就坚强品格

  在黄石生活、工作的8年里,吴运铎度过了永生难忘的成长时光。

  虽然小小年纪就开始了艰苦的学徒生涯,常年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还在煤矿几次遭遇事故,差点死于非命。但是,艰苦的矿工生活也磨砺出他坚强不屈的人生性格,锻炼出他敢于斗争的坚韧精神。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吴运铎抓住一切机会学技术,钳工、电工、焊工,他都认真钻研。渐渐地,他的问题连师傅也回答不上了,他只好向书本求教。

  吴运铎家里人多房小,他就把车间的阁楼打扫干净,一下班就去那里看书。阁楼上冬冷夏热,他并不在意,靠自学“啃”完了《工业小丛书》和《物理小丛书》。后来,他还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在车间开设技术讲座,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

  加入新四军后,吴运铎被分配到军部修械所工作。凭着在黄石工作的经验和刻苦钻研,吴运铎和团队制造出新四军第一支步枪、第一颗子弹、第一枚迫击炮弹、第一颗地雷,并建立了第一个兵工厂,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张觅介绍,日本人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分别接手了源华、利华煤矿。1949年,源华、利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护矿委员会”开展护矿运动。5月15日,矿山解放。源华、利华也接受军管,成为黄石立市五大厂矿(源华煤矿、利华煤矿、华新水泥公司、华中钢铁公司、鄂南电厂)中的两个。

  1952年7月,源华、利华合并为湖北源华煤矿公司。1960年改为鄂冶矿务局,为省属企业。1965年6月,改为湖北省煤炭工业公司,厅级机构,管理全省煤业。1969年11月,改为黄石市煤炭工业局,管理全市煤业。1978年9月,更名湖北省黄石煤炭矿务局,省属企业。2001年11月下放黄石市管理,2004年5月底实施改制,成立黄石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黄石怀有深厚感情

  从黄石工矿(集团)东井管理服务中心出来,走在爱民小区,曾经的办公楼已变成离退休人员的活动中心,曾经简陋的矿山已成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小区。

  黄石绵延起伏的矿山,把吴运铎培养成为一名工人技师,为日后从事军工制造奠定了基础;也正是黄石这个具有矿冶文化的红色城市,使他完成了从一个贫苦孩子到一个革命者的转变,成为他走上革命征程的起点。

  在黄石生活、工作了8年,吴运铎对黄石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里,饱含深情地写道:“(黄石的)矿山是养育过我、磨炼过我的地方,在那里,我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1951年吴运铎回黄石,专程看望了师傅陈国斌夫妇。

  1982年6月16日,吴运铎给在胡家湾煤矿工作的工友陈贤瑞写信说:“源华煤矿1938年的大罢工是我掀起发动的,我也计划写这一回忆录,以应湖北矿务局矿史编委会所约之稿……”

  1988年,湖北黄石矿务局建矿80周年前夕,吴运铎抱病为其题词:“把光和热献给人类。”

  吴运铎没有忘记黄石,黄石更没有忘记他。“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一批老同志,去北京看望吴运铎同志。”张觅说,1991年看望他回来没几个月,他在北京逝世。

  如今,黄石工矿(集团)公司只要举行大型活动,都会组织职工讲述吴运铎的故事,回顾他的奋斗历程,以此来激励员工。

  “吴运铎作为工人阶级的突出代表,他不仅是煤炭工人的缩影,更是我们职工心中的骄傲。”张觅说,“我们把吴运铎的事迹收录进了黄石矿务局局志中,要把吴运铎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

  新老党员感悟初心

  为了理想信念不断前行

  从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听同事无数次说起吴运铎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优秀战士的感人事迹。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不断奋斗,充满不怕牺牲的勇气、顽强拼搏的意志、学习进取的激情。

  吴运铎的一生是光辉的,在祖国需要时,他便毫无保留地给予。他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这种精神始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影响着我们年轻党员,为了理想信念不断前行。

  ——黄石工矿集团(黄石矿务局)党群工作部 汪晶晶

  革命精神代代延续

  吴运铎来到黄石后,进富源煤矿(现源华煤矿)做工。他从小就有个理想,当一名有技术的机电工。经过勤学苦练,后来他成为一名军工专家。

  吴运铎虽然只在黄石工作了8年,但他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源华办公楼是我们的办公区,原来的机电房,现在是单位修配厂的厂房车间。我们经常带领党员干部到吴运铎工作过的车间,请老同志讲历史、话传统。在新时期,更要弘扬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

  ——黄石工矿集团(黄石矿务局)离退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 黄学中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 黄石日报社 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