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屋脊”太婆尖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08-25 09:06]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记者 朱世杰

  太婆尖,海拔848米,号称“黄石屋脊”。

  太婆尖位于大冶市殷祖镇董家口风景区,东起阳新县的里龚,西接脉赤山,南迄坳头村,北至雷打尖南麓,与该山北侧的龙角山相望。

  据史料记载,太婆尖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历经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的地形山貌。

  太婆尖以其高、险、秀,物产富饶著称东楚,境内峰、岭、岩、洞、泉等奇丽景物引人入胜。

  太婆尖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气温比山下低4-6摄氏度,植被丰富,绿意葱茏,是黄石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保护区。连日来,记者几次深入殷祖镇董家口,探访太婆尖的前世今生。

  地名里的乡愁

  老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山川地理,反映着历史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和信息。

  黄石有三十万年的人类生活史,三千年的矿冶文明史,一百多年的现代工业文明史。一个个黄石老地名承载过的春夏秋冬,积淀下的人情冷暖、民俗风情,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也串起黄石城市的历史记忆。

  岁月更迭中,有的老地名延续了下来,有的老地名在时代变迁中消失或被频繁更替。梳理老地名,其实就是梳理城市的历史,梳理黄石人记忆里的故园旧影。

  读懂了老地名,便是读懂了新黄石。今起,本报开辟专栏《地名里的乡愁》,以飨读者。

  高山之巅

  8月17日上午,记者穿行在“殷坳旅游公路”至董口村、高墙村的绿色长廊,晕醉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抹抹雨洗的翠锦,那一丝丝抚琴的山风,总在不经意间奏响着自然的乐章。

  从登山步道融入大山的怀抱,心情愉悦,眼神好奇,镜头下可谓一步一风景。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潺潺的山涧一路相伴,修林茂竹比肩参天,繁枝绿叶纵横婆娑。

  从上山那一刻起,汗湿的衬衣就没干过,及至行到“架箱崖”,双脚似灌铅,体力到了极限,好在随行的同学石青松激励:“陶垄湾”快到了,再坚持一下。

  穿过一片竹林,再行一段野径,来到了山里人家“陶垄湾”。两栋新建的红瓦、灰墙山间别墅,与远处旧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湾子曾经辉煌过,现在基本没人常住了。”石青松一声叹息。 很快,一座红瓦、红砖墙体的四合院,映入眼帘。这就是建于1973年的太婆尖林场知青点。院内大部分房间维修过,有的还放有木床。在一处院落中,老式连体的洗刷池还在,还遗存着当年的部分宣传标语。

  院内疯长的荒草,显然好久没人打理了。几棵当年知青栽下的杉树,郁郁葱葱,还有右边尚未修缮的老旧墙体,无不在见证着这里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沿着山道继续向山顶进发。沿路茶场里的茶树,掩映在杂草丛中,含露挂珠,在轻纱薄雾间略显“羞涩”。偶有山风徐来,沙沙作响,凭添了寂静山林的几许生气。

  海拔848米的太婆尖,终于到了。此刻,云雾渐散,阳光普照,视野开阔。仰视,高天流云触手可及。远视,连绵群山一览无余。俯视,峡谷长带村庄蜗居。

  “驾雾乘车上太和(婆),翻腾绝顶笑牵萝,软风吹醉低天月,欲策飞龙跨大蟆。”《大冶县志》对太婆尖的记载,是此刻最深切的感受。

  迁移之旅

  如果说中国的“龙脉”是昆仑山,那么黄石的“龙脉”在哪儿呢?

  黄石市作协主席荒湖认为,以黄石地区两座高峰——南岩峰和太婆尖互为绞合的山脉,一阴一阳,遥相呼应,共同缔造了黄石自然风貌的最高品级,构成了黄石地区的“龙脉”。其中南岩峰(又名龙崖头),在旧版地图上的标注就是龙山,而这两条山脉的核心位置就是山口处的董家口村。

  据《董家口族谱》记载,殷祖一带的董姓子弟,全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后人,明朝初期,董家先人从江西辗转到湖北多地,最后才落业董家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落业董家口后,董家果然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那道狭窄的山口,渐渐容不下越来越多的人。

  秉持着迁徙基因的董姓人,开始朝大山里扩散,占领着一个个宜居的山坳和平地,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加速董姓人朝着海拔更高的山区进发。其中一支迁移到了上游两道山脉的交叉口。

  事实证明,董家人不断上移的迁徙路线,符合人往高处走的基本逻辑,这大山窝里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可供开垦的土地也不少,再说还有那么多的山货,是个宜居的好地方。这就是董家口的来历,那道窄小的山口,就是它最初的诞生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为要修董家口水库,居住在那道山口的董家口人,从那里搬离到了下游大约三百米的地方,原先的董家口遗址,成了水库边上一处长满野草和果树的地方。

  数百年来,就在董姓人口出现多轮增长的同时,一些原本居住在山下平畈里的人,也纷纷迁往太婆尖和南岩峰两座大山的山坳里,成了董姓人家的友好邻居。截至目前,分散在两座大山的自然村落达二十六个,涉及到董家口和高墙两个行政村,除了董姓,还有朱、黄、秦、卫、许等十三个姓氏。

  在总共十四个姓氏中,董姓人口占绝对优势,多达三千人,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董家口,不再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它已然是一块集历史、人文、地理于一身的文化版图。

  现在,不只是董姓人,包括朱、黄、秦、卫、许等十三个姓氏的人,甚至是周边洪口村那些并非姓董的人,每每介绍自己家乡时,总是端出那句口头禅:我是董家口的。

  巍巍太婆尖,以其高山的坚韧和质朴,养育了历代优秀儿女。

  邹国高,从太婆尖半山处陶垄湾,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队伍中,戎马倥偬38年,从班长到师长,一步一个脚印。退休前,在原成都军区昆明军分区司令部任正师级职衔。退休后,邹国高一心扑在贫困大学生的救助上。15年来,他用自己的工资先后救助大冶、阳新等地贫困大学生26人。

  人文之记

  进入董家口,上太婆尖看日出不能错过。

  清晨,云雾渐散,一缕金光从云层中透射出来,如金针刺破天幕。渐渐地,太阳露出了它那夺目又耀眼的光芒,像一颗冒着金光的金苹果,终于,太阳光全露出来了。山谷狭长地带散落着的一个个村庄,如蟒带上镶嵌的明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太婆尖不仅风景绝佳,更是豪杰精英汇集的风流宝地,众多的史传人物和现代名人在这里留下踪迹。妇孺皆知的大冶“一贤二仙三阁老”之贤人万止斋曾在此传道授业;唐代著名风水学家杨筠松到此考察天文地理,留下“烈马回头”的美丽传说;宋代著名忠臣岳飞在此开山采矿,伐木烧炭,铸造兵器;曾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在此率领新四军千军万马抗击日寇;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当年在此体验“知青”生活并任太婆尖茶场知青组长。

  太婆尖地处高山地带,日照长,土壤肥沃,终年雨水充沛,云雾缭绕,生长的茶叶自然清香醇厚。

  太婆尖茶场是鄂东南著名的高山茶场,其出产的“云雾茶”,清醇可口,香味绵长,享誉省内外。1996年,太婆尖“碧剑云雾茶”荣获湖北省首届“鄂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

  其实,太婆尖的美食,绝不止“云雾茶”。春来,来这里可吃到腊肉煮竹笋、蘑菇炒瘦肉;夏至,吃罢糊面,躺在竹床上数星星;初秋,满山遍野的弥猴桃、野葡萄、野桃子任你采摘;冬雪时节,柴火熏的猪脸肉,那个香味令你终生难忘。

  一代人的传承,一代人的耕耘,一代人的记忆。

  从董家口太婆尖走出去的游子们,时刻牵挂家乡的一草一木。2019年秋,朱纯平、董才泉、董恩杰等多位游子,自费出资近十万,组织编撰了一本乡土文化书籍《董家口 小庐山》,全书由“散文篇、传记传说篇、新诗篇、古韵篇、书画篇、山庄篇”六个篇章组成,记录了太婆尖下董家口厚重的人文历史、自然风物,以及乡村振兴的愿景。

  以太婆尖为主要标志的董家口风景区,是一幅壮阔秀丽的风景画,是一道流畅隽永的山水诗,如今,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胜地。

  延伸阅读

  太婆尖的传说

  绝大多数老地名,都伴随着悠久传说而生,太婆尖也不例外。

  太婆尖原名“太和尖”,相传古代有位太和僧人在此结草为庐,遂名之。后因当地有位老太婆深孚众望,死后安葬于此山,又名“太婆尖”。以此山为景的“太和云雾”为大冶八景之一。

  史载,太婆尖“其旁有龙角、蛤蟆伏、望月诸山,风云变幻,各极其奇”。

  相传远古时代,战乱不断。当地有一位饱经沧桑的太婆,天天站在山坡上盼望远在千里之外打仗的儿子回家。寒来暑往,一晃数十年过去了,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等到头发花白,却始终不见儿子归来。

  一个寒冷的冬天,望眼欲穿的大婆再次站在山地时,被大风雪冻僵而死。当地人见太婆身世可怜,将其掩埋在山坡上。殊不知,太婆的坟墓刚刚垒起,瞬间狂风呼啸,地动山摇。随后,坟墓日长三尺,夜长一丈,不久便成了一座壁立千仞、直插云霄的山峰。有人说,是太婆的“母爱”感动了上苍,这山峰是玉皇大帝为她立下的“母爱”牌坊。也有人说,太婆虽死了,但她痛恨战争、思念儿子的英灵永存,于是化成了高高山峰,站在这里警示世人:远离战争,爱好和平,家庭团聚,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