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退役老兵潘国强深藏功名60年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2-08-04 10:17]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记者 陈子才 见习记者 潘静茹

  8月3日,在青龙山社区华新小区一套老旧住宅楼的客厅中,一台上了年龄的老吊扇正“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吹走阵阵暑气。

  这是78岁老人潘国强生活了数十年的家。

  屋内装饰简单,整洁干净。

  潘国强是一名退役老兵。从外表上看,他再平凡不过,但留存在他心底的故事,却并不简单。

  今年8月1日,市领导看望慰问退役老兵时,潘国强深藏了60年的“秘密”被揭开:1962年9月9日,他曾协助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江西南昌击落一架美制U-2侦察机,荣立一等功。

 击落美制U-2侦察机,打破其不可战胜的神话

  参军入伍 频频遭到美制U-2侦察机挑衅

  1944年,潘国强出生于武汉江岸区。

  那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二战期间,武汉曾多次遭到日军空袭,年轻的中国空军曾在此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市民在废墟上建立起简陋的房屋和商店,迎接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

  但与此同时,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外部势力暗流涌动:为了实施战略侦察,美U2侦察机频频飞入我国腹地,进行侦察活动,窃取情报。

  到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展困难,美制U-2侦察机在我国的活动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1961年8月,时年17岁的潘国强响应号召,参军入伍,成为空军第24师师部的标图员。那时候,我国空军刚刚起步。潘国强所在的部队,驻地在江西南昌,肩负着防空的重任。

  “标图员以组为单位,一组有四到五人,通过协同合作,收集雷达等情报,在地图上标出飞机的位置、高度、飞行航迹等信息,可以说是‘空军’的眼睛。”潘国强回忆,标图员收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为我方领航员提供参考,指引飞机在空中飞行;另一方面则可以分析敌机的航迹,为作战提供参考。

  在部队中,潘国强和其他标图员常常识别到美制U-2侦察机在我国领空的飞行信息,但令人痛心的是,当时我国空军装备落后,对善于高空飞行的美制U-2侦察机毫无办法。

  “美制U-2侦察机的飞行高度能达到24000米,而我们飞机的飞行高度只能达到18000米。”潘国强说,那时候,战士们憋着一口气,苦练军事技能,想方设法要打击美制U-2侦察机的嚣张气焰。

潘国强的平板电脑中留存有击落美制U-2侦察机的影像资料

  提供情报 他们成功击落美制U-2侦察机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制U-2侦察机的确是一个“大家伙”。

  “它有着长长的机翼,不仅飞得高,还飞得快。”潘国强说,在盯防美制U-2侦察机的过程中,战士们明白,美制U-2侦察机并非如吹嘘的那样“不可战胜”。

  只不过,在当时解放军的防空武器中,只有苏制萨姆导弹能够对付美制U-2侦察机。“但能掌握这种尖端武器的,只有个别的地空导弹部队。”潘国强回忆。

  不久,好消息传到了潘国强所在的部队: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提出“导弹游击战术”,部署空军某地空导弹部队前往江西南昌实行机动伏击。

  “这支地空导弹部队伏击的地点就在我们营房旁边。”潘国强说。

  机会很快到来。

  1962年9月9日这一天,被潘国强永远地镌刻在了脑海中。

  “那天恰好我值班,参与了这次战斗。”潘国强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天的场景。早上6时许,潘国强的耳机中滴滴答答地传来信号,一架美制U-2侦察机,从福建进入我国领空,沿鹰厦铁路向江西方向飞行。

  说到动情处,潘国强突然起身,用手指着一幅悬挂在房间墙上的中国地图,继续讲述。“刚开始,飞机并没有进入南昌,而是飞到了江西九江;可到了九江之后,飞机突然大转弯,直飞南昌。”潘国强说,得知消息,他迅速发出情报信息,地空导弹部队早已进入战斗准备。

  当天上午8时30分许,这架美制U-2侦察机离南昌仅30公里左右,已进入地空导弹部队火力范围。地空导弹部队果断出击,接连发射3枚导弹。

  “只听到3声巨响,营房中的窗户玻璃被震得摇摇欲坠。”潘国强说,随后,3枚导弹吐露火舌,向美制U-2侦察机发出致命一击。

  “遗憾的是,我在工作岗位上,不能跑出营房观看。”潘国强告诉记者,不一会儿,战士们欢呼雀跃,像过年一样,奔走呼号,“打下来啦,打下来啦!”

  史料显示,这是人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首次击落美制U-2侦察机。中国空军也打破了美制U-2侦察机不可战胜的神话,打消了其狂妄吹嘘的气焰。

美制U-2侦察机(资料图)

  60年深藏功与名 “不给组织添麻烦”

  人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成功击落美制U-2侦察机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当天中午11时许,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就来到了南昌,向部队表示祝贺。”潘国强对这个场景也同样记忆深刻:刘亚楼到达部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志们,辛苦了”。当时年仅18岁的潘国强,感觉很振奋!

  因为参与这次战斗,潘国强荣立一等功。

  在时间的长河中,潘国强曾经的立功证明不慎遗失。2019年,相关部门在查阅潘国强的个人档案时,才发现了这显赫的一笔。

  可在潘国强的理解中,这并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集体的功劳:“我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并没有啥特殊的贡献。”

  1965年,潘国强退伍回到武汉,从此,这份显赫战功也被他深埋心底,鲜少向外人吐露。1972年,潘国强调任至华新水泥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工人,默默无闻,直至2004年退休。

  时至今日,潘国强还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中保存着一张击落美制U-2侦察机的照片。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指着照片详细讲解,导弹曾击中了美制U-2侦察机的哪些部位,那里有着他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在潘国强的教导下,上世纪80年代,他的儿子潘锦胜也同样参军入伍,在部队还立下了三等功。

  前些年,潘锦胜因糖尿病并发症,在手术后不幸双眼失明,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张炜因此也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拒绝与人沟通。即便生活存在困难,潘国强的乐观精神却始终如一。

  如今,他和老伴常住在下陆区儿子家中,帮忙照顾着儿子的生活起居。“谁家没有困难,只要我能动,我就不会给组织添麻烦。”潘国强说,他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4000余元,老伴的退休工资则有3500余元,国家养老政策好,他对眼下的生活很满足。

  南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珍说,和潘国强相识多时,直到今年8月1日,她才听说潘国强的这些故事,“内心很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