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盛家湾宗屋门前有一棵树龄五百年的银杏树,从初秋到初冬,慢慢地,银杏树叶由绿变黄至金黄,随着微风扬扬洒洒飘落满地。
■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 彭冰洁/制图 记者 何戈 见习记者 李航/摄
新旧交替之间,人们总习惯回首过去,看看这一年里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2022年即将收官,《古树里的黄石》系列报道也迎来完结篇。过去一年多,我们走遍黄石的山川河湖,访乡村、走田埂、入农家……《古树里的黄石》共计刊发70余个整版超18万字的报道,收获众多读者好评。
我们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报道着、记录着、见证着,努力践行增强“四力”的要求。
过去一年,我们步履不停,新的一年,我们依然在路上。
一次与大自然的自由对话
“绿色文物”的生命不可逆,保护古树,就是保护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如果能有一个摄像头放置于树前记录,或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背景变换,人群来往,四季更替……在这场岁月的延时摄影里,树木是画面中自始至终的主体,如同时空坐标系里的“常量”。
古树不仅是“活着的文物”,也是时间里的标本:树形的面貌,经受了长年累月局地小气候的塑造;树势的呈现,反映周边的土壤、水文特征,乃至躯干的某处裂痕,记录着百年前的某一次自然变迁。
树木有自己标注时间的方式。2022年,它们的年轮里尽管不会记载,但这一年,在现代林木管理“目光”的注视下,一批古树开始休养生息、修复伤痕,痊愈可期。
有古树的地方,不声不响,下自有蹊。
站在阳新县龙港镇龙港村坑背湾这株9米高、500岁的老树下仔细端详,“年份为2022的柿子”,依然结得密密麻麻。
这棵柿树的胸(地)围有80厘米,一个人便能抱住。树的冠幅(宽度)有3米——怎么理解冠幅?如果把树冠想像成一把伞,冠幅几乎就是这把“伞”所能遮挡的面积。据介绍,古树的树冠有多大,地面下的树根面积就有多广。
就是这么一棵不起眼的古树,在坑背湾默默无闻半个世纪。虽然一边已经枯死,但另一侧依旧顽强生长。和市面上售卖的柿子不同,树上所结的柿子只有枣子般大小,但是柿香浓郁、香甜可口。
龙港村村支书肖本高介绍,省农科所专家几次专程来到这里,将古树的枝条和果实带回研究。不仅如此,这棵柿树还是龙港村人的精神寄托。村里年轻人参军打仗前都要去吃个红柿,寓意平安归来。新中国成立后,龙港村涌现出了无数英烈,仅抗美援朝期间,龙港村参加志愿军的村民就有15人。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古树以其沉浸着时光的清晰年轮,镌刻着古老文明的沧海桑田。
一次发现黄石的探寻之旅
2000年,中国曾颁布《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将古树的保护分为三个等级,以树龄为标准,5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为二级古树,树龄100-299年的为三级古树。
然而以百年为时间段划分并不能完整涵盖我市古树树龄的范围。与其说古树是植物,倒不如说是一棵棵承载着历史的文化遗产,每一棵往往与山川、民族风俗、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强壮的枝干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成为某个地域的象征和图腾。
在大冶市殷祖镇南山村茅宕湾,一棵古树矗立路旁,茅宕湾是红十二军的建军旧址;树旁,有一片广场,被认定为“彭德怀阅兵场”;树下,一块石碑铭刻着另一个气贯长虹的名字:红军树。古树见证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也是村民们精神的寄托。
除了精神上的象征,古树往往给人意境美。
在阳新县白沙镇青山村盛家湾宗屋门前,一棵20米高的古银杏矗立在道路一侧。 抬头向上望去,蜿蜒虬曲的树干如同一把大伞,上面挂满数以万计的金黄色叶片,如只只金蝶起舞。
站在高处望去,金黄的银杏与静谧的大山、青瓦的农舍相互映衬,勾勒出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树上溢彩流金,树下遍地金黄。
银杏叶掩映着农家房舍,青石台阶、房前屋后,一大片一大片满是银杏叶。这些金黄的叶子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营造出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美妙画卷。
在山间万籁俱寂时,风吹动银杏叶汇聚成阵阵叶涛,极简约又纯粹的色彩给人宁静悠远的意境。每当山间腾起雾气时,银杏挺拔的身姿影影绰绰,别有一种意境美。
银杏树为独科,独属的乔木,几亿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同科的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只有银杏树成为孑遗的活化石。银杏是中国国树的有力竞争者,这个地位或许无树可及,世界上90%的银杏种植在中国,而不同场景中的银杏还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次潜心静默的学习之旅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止是马路和霓虹,还应有只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古树。
一棵古树,看似无奇,但却有值得挖掘的故事;一个故事,看似平淡,但也有着深刻的情感。
“俯下身、沉下心,与古树‘对话’,才能了解它、走进它。《古树里的黄石》稿件与其他稿件并不相同,树不会说话,写一篇稿件,往往需要查阅学习大量资料,对自己而言,是一次极好的学习过程。”《古树里的黄石》采写者万泰然说。
在黄石城区的507棵古树中,黄石市中心医院(普爱院区)有一棵黑壳楠。在黄石城区古树名木普查表中,该院的黑壳楠是黄石建成区内唯一一棵。
园林专家汪道明介绍,黑壳楠是中国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特征种,也是中国的一种珍贵用材树种。木材纹理直,有光泽,结构致密,坚实耐用,是建筑、家具、造船等的优良用材。叶、果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种子含油率达47.6%,为制作香皂的上等原料。
此外,黑壳楠四季常青,树干通直,树冠圆整,枝叶浓密,青翠葱郁,秋季黑色的果实如繁星般点缀于绿叶丛中,观赏效果好,是有发展潜力的园林绿化树种。
汪道明表示,黑壳楠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坡、谷地湿润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该树在建成区内正常生长,证明了城区可以进行种植,对进一步丰富城区树种的多样性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金牛镇贺桥村的“香樟王”、陈贵镇天台山村的“植物大熊猫——红豆杉”到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半山董村的“鄂南第一杉”……古树与历史文化配合默契、融会贯通,是自然意义与人文精神的交织,是一种历史文明的记忆。
“古树名木以特有的风姿体现了历史,以其丰厚的内涵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对人类、宗教、历史、哲学、美学、文学等各个层面都有深远影响,是历史的见证。”黄石市文联副主席刘远芳说。
记者手记
古树系列报道完结
但我们一直在路上
过去一年,我们寻树的脚步从未停歇。根据各方提供的古树线索,我们在村民或社区居民的指引下,一株一株地找,一棵一棵地看。
历时一年,我们走遍黄石的春夏秋冬,与大自然深度对话,采写稿件30余篇,刊登整版70余个。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组组感人的镜头呈现在读者眼前。
有市民积极致电本报提供古树线索,有驴友根据本报刊发的古树报道访遍黄石,有的报道还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对古树依法进行保护和开发。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冶市还地桥镇北泉村的古柿群落,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冶野保站立即与武汉中科院植物园专家进行联系,将古柿群落保护项目纳入还地桥镇全流域土地整治,依法进行保护和开发。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殷祖镇南山头红军树、将军树上赓续的红色历史;看到了浮屠镇吴智村希望依托古银杏开发旅游的热切期盼;看到了天台山村在资源开发中保护古树,转型发展后将古树变为了村庄“新八景”之一……
这一年,我们走近拥抱,行远仰望,用心观察,在古树里看到黄石的变与不变。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保护古树,保护绿色资源,让古树成为黄石生态文明有力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