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唱夫随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3-09-14 09:57]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倪胜林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救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12日下午,阳新县陶港镇李才村,秋雨淅淅沥沥地下,吃过中饭的张绪爱夫妇,一人拉二胡,一人咿咿呀呀唱起了黄梅戏。

  农忙种地,农闲唱戏,白天干活,夜晚学戏。这对夫妻常常利用农闲时节给村民唱戏,为陶港镇一带群众带来了无数欢乐。夫妻俩发起成立李才村梅之韵黄梅剧团,共参与兴国、陶港、白沙等多个镇村、近百余场的送戏下乡惠民巡回演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因戏结缘 

  “小裁缝”爱上“小戏子”

  丈夫执琴,妻子伴唱。每当夜幕降临,或农闲时节,邻里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张绪爱的家中,观赏张绪爱表演。她的柔美唱腔伴随着丈夫李祥湖那动听的琴音,大伙直呼“过瘾”。

  聊起自己对戏曲的喜爱,张绪爱的话匣打开了。

  上世纪80年代,裁缝匠在农村非常吃香,很多农村姑娘都爱学习裁缝手艺。

  1971年出生的张绪爱是阳新县原种场人。原种场紧挨着陶港镇,两地人走动频繁。16岁那年,张绪爱听从父母建议来到陶港镇李才村学习裁缝手艺。

  一次,张绪爱在观看楚剧《葛麻》时,被剧中葛麻的扮演者深深打动。后来一打听,扮演者就是李才村青年李祥湖。李才村有唱戏的传统,李祥湖自幼在村里长辈的熏陶下开始学习楚剧。

  心生爱慕的张绪爱在好姐妹的怂恿下认识了李祥湖。一来二去,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

  就这样,1988年,张绪爱与李祥湖结为夫妇。

  相夫教子 

  村民眼里的贤妻良母

  从结婚时起,在丈夫的影响下,张绪爱也开始学习唱戏,技艺日益精进,她最拿手的是黄梅戏。

  张绪爱不但心灵手巧,戏唱得好,还能把戏文里的真善美践行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在村民眼中,张绪爱堪称表率。婚后,他们有了儿子。张绪爱一边在家里潜心抚育儿子,一边跟着丈夫一起熟悉剧本、背台词、学表演、练唱腔,一家人其乐融融。

  “唱戏只是爱好,但不能养家糊口。”李祥湖说。

  随着小儿子的出生,1994年,李祥湖为了养家糊口南下广东,在深圳一家园林公司打工。张绪爱撑起了抚育儿子、照顾长辈的家庭重担。

  1996年,小孩稍大后,张绪爱凭着年轻时的缝纫手艺,先后在深圳、上海等地的服装厂打工。她开始是服装车间的普工,后来升至主管。

  李祥湖13岁开始拜师学戏,是当地有名的“戏痴”。尽管夫妇一度为了生计奔波在外,但心中对戏曲的热爱却丝毫未减,没事的时候会哼几句。

  “虽然他人在外地打工,心里却念念不忘戏曲,时常拉一拉胡琴, 喊上几句台词,人也精神了。”张绪爱笑着说。

  成立剧团 

  将欢乐送到千家万户

  2018年,孩子们都已长大,自己年纪也大了,李祥湖决定回到老家。在农作之余,他有了一个想法:成立一个乡村小剧团,继续自己钟爱的事业,也给群众带来欢乐。

  于是,李祥湖邀约昔日戏友,又物色了一批新人,成立了李才村梅之韵黄梅戏剧团。

  默默支持丈夫的张绪爱拿出2万元积蓄,作为剧团的开办费用,自己也忙里偷闲地跟着学戏,最终成为了剧团不可或缺的“台柱子”。

  几年来,夫妇俩陆陆续续自掏腰包投入到剧团添置服饰和购买演出设备。

  剧团成员均是农民,大家农忙种地,农闲唱戏,剧团的“巡演”给陶港乃至周边乡镇的群众送去了欢乐,《卖妙郎》等20多个剧目很受村民欢迎。

  “乡村小剧团娱乐了自己,快乐了大家,活跃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老戏迷李政说。

  2022年,梅之韵黄梅剧团代表陶港镇参加全县采茶戏大赛,张绪爱主演的《女驸马》获得了三等奖。

  “张绪爱敬公婆、和睦妯娌,村里的公益事情,她常去帮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邻居李远征由衷地说。

  结婚35年来,张绪爱与丈夫李祥湖携手相伴,用真诚和善良对待每一位乡邻,戏唱到哪里哪里就有欢乐,当地群众称夫妇为“欢乐二人行”。

  李祥湖对戏曲的热爱,小舅子张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慷慨地为姐夫购买一把价值2000元的二胡。在平凡的乡村岁月里,李祥湖熟练地拉起二胡,张绪爱欢快地唱戏,简直是一对“神仙眷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