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愿美好都如约而至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4-06-21 10:59]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圆荷始芳 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今明两日暴雨降临

自6月18日我市入梅以来,首场降雨便来势汹汹,已经显现出梅雨期的强大的“威力”。据黄石市气象台最新预测,今日我市的降雨又将增强,新一轮降雨过程无缝衔接。

黄石市气象台预计,21日晚到22日,我市将迎来暴雨天气,期间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具体来看,今天白天我市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光临,到了夜间,将转为中到大雨,特别是北部地区将出现暴雨;到了明天,我市雨势依旧猛烈,预计将有大到暴雨降临,公众需关注强降雨和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气象部门提醒,我市今明天正值中考,考生和家长请随身携带雨具,合理规划好出行时间及线路,防范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

具体预报如下:6月21日,阴天有小到中雨,气温26℃—32℃;6月22日,阴天有大到暴雨,气温26℃—28℃;6月23日,阴天有中到大雨,气温25℃—29℃;6月24日,小到中雨,气温24℃—28℃;6月25日,小到中雨,气温24℃—29℃;6月26日,中到大雨,气温24℃—27℃;6月27日,阵雨或雷阵雨,气温24℃—29℃。(记者 彭金)

注意三宜三忌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天气非常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黄石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占亚雄提醒大家,夏至养生要注意三宜三忌。

三宜是指宜多吃苦味、宜晚睡早起、宜节气针灸。夏至除了清淡饮食,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占亚雄表示,针灸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腹痛、腹泻的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夏至养生还要注意三忌。忌夜食生冷。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忌冷水洗浴。凉冷水洗浴是很多中青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忌夜卧贪凉。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记者 李艳芳)

蝉鸣夏深,圆荷始芳

新华社天津6月19日电 前接芒种,后启小暑。北京时间6月21日4时51分将迎来夏至节气,标志盛夏来临,也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节,知了们欢实地错落鸣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池塘里的荷花也开始大面积盛开,散发出阵阵清香。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则开始了昼短夜长的天气变化。

无蝉不夏天。蝉,又名“知了”。知了知了,热啊热啊!蝉鸣成了盛夏必不可少的景致。骄阳酷暑里的声声蝉鸣,是生命活力旺盛的一种象征。现代人多不知,蝉的形象还曾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出名的吉祥纹饰,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王来华说,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其中,蜩始鸣是说终年蛰伏土中的雄蝉,一朝蜕变,便肆无忌惮地鸣叫起来,在其有限的“蝉生”里,合奏着一首快活逗趣的交响曲。

南宋诗人陆游在《夏日杂题》中说,“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夏至时节,处处能听到蝉声,它在告诉人们时光已走到了一年中的六月。

夏至里,不只有蝉,还有荷花。夏至到来,大地一片深绿。信步荷塘,摇曳的荷叶,像张开的绿伞一样,粉红的荷花点缀其中,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怒放盛开,皆亭亭玉立,让人在此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画美景。

夏至习俗知多少

夏至时值麦收,自周代就有天子夏至祭神、举行尝黍仪式的习俗,祈求消灾年丰。民间将竹叶或苇叶把黍包成牛角形状,先祭祀祖先,再把角黍蒸熟品尝,庆祝丰收。

夏至祭地是古代皇家的重要活动,这一传统始于周朝,清朝的皇帝每年都会在北京地坛举行夏至祭地仪式,祈盼五谷丰登、海晏河清。

古代民间有夏至日女子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的习俗,用于驱散体热、防生痱子。夏至之后,皇家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此制度始于周代,历朝历代沿用。

古时还有夏至数“夏九九”的习俗,是古代人民为适应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而创造的计算方法。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共八十一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天气由热转冷的过程,也反映了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

古人还有夏至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盛行于山东临沂等地,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饮用后身体会更强壮,劳作时不易流汗。

夏至时节,枣花盛开,女子头戴枣花,据说可辟邪、治疗腿脚不适。

夏至夜晚,民间还有放河灯活动,用以怀念亲人、寄托祝愿。 (据央视)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