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年代黄石的三次发展高潮 “五大厂矿”威震全国 共和国“粮仓”名不虚传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08-31 09:2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俯瞰大冶特钢

“五大厂矿”之一源华煤矿旧址

第三次经济高潮时期建起的下陆钢铁厂

华钢拆分后,如今的大冶特钢

大冶特钢460钢管生产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常被人们形容为“激情燃烧的岁月”。百姓刚从战争年代存活下来,非常珍惜平静的生活。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百姓从心底里拥护政策,把激情投入到建设自己的家园、创建自己的国家中。

当时,国家把黄石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发展地区,在黄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黄石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

解放初期,黄石就已拥有中国近代“钢铁摇篮”之称的华中钢铁公司,有号称“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厂,有中南地区发电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大冶电厂,有湖北全省产煤最多的两座煤矿源华煤矿和利华煤矿。以上五家统称“五大厂矿”。

其中,华中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华钢”)前身可追溯到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大冶钢铁厂,在黄石经济发展中,华钢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黄石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出现。

当时,全国只有辽宁鞍山的鞍钢一家大型钢铁基地。1950年初,中央重工业部召开全国钢铁会议,提出在湖北黄石建设我国第二个大型钢铁基地。

重工业部邀请当时的苏联专家马洛歇夫等人到黄石考察建厂条件,同时中央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重工业部也派专人到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安徽淮南煤矿等地考察资源情况。经初步考察,苏联专家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在黄石建厂的建议。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调查研究,1952年5月1日,中央重工业部决定成立由华钢领导的筹建大冶钢铁厂办事机构“三一五筹备处”,筹备处设在华钢基本建设处楼上。以华中钢铁公司为基础的新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在黄石正式筹建。

据《黄石市志》记载:在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资1.5亿元,促进黄石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建、新建一批重工业企业,相继有大冶钢厂、大冶铁矿、新冶铜矿等30个项目开工建设,新项目的建设使得黄石的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五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分别为30.7%、38.2%、13.3%、39.7%和24.6%。

马景源是黄石矿冶文化的文史专家。1956年,21岁的马景源从大冶技校毕业,和全班30多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大冶铁矿。当时的大冶铁矿正在进行扩建,在他的印象中,随处可见运矿拖车,工地上机器轰鸣,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那时,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黄石高度重视,毛主席两次视察黄石,黄石人都觉得特别光荣。”

曾与武钢失之交臂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遗憾的是,黄石最终没有成为新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

“武钢和冶钢都曾归属于华中钢铁公司,如果武钢落户黄石,那么黄石的发展还会更快!”曾任黄石市副市长的王玉福在回忆录《风火人生》一书中,记载了武钢差点选址黄石的故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第二钢铁基地的特大项目定点黄石后,国家为此集中了十万建设大军,数十名苏联专家集聚黄石,还在黄石开办了技工学校,修建了部分职工宿舍和施工工棚。

就在万事俱备之际,据说仅因苏联专家组组长嫌黄石生活艰苦,提出十万建设大军的后勤保障和建成后特大企业的生活供给等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建议把定了的项目搬迁到武汉青山去。

钢铁厂搬到青山,占据原定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厂址,迫使二汽跑遍中南和西南,经过数年的艰难选址,上世纪70年代才在湖北十堰定点,耗费了近20年时间和大量建设资金。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里,则把黄石与武钢失之交臂的原因解释为:当时武钢选了许多地方,在黄石选的是下陆到罗家桥这一块,相比武汉青山的平原地貌,黄石的丘陵地貌无疑让项目建设难度大大增加,最终没能落户黄石。

1953年3月1日,华中钢铁公司被拆分,华钢黄石部分改称大冶钢厂;1954年底,华钢武汉部分更名为武汉钢铁公司。华中钢铁公司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新冶钢和武钢则在其基础之上,谱写新的篇章。

“当时华中钢铁公司拆分后,好的设备基本都运到了武钢,相比于设备齐全的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钢厂仅仅只有几个高炉熔炼生铁,成了武钢的原料供应基地。”马景源说。

2016年8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44位。

2016年9月22日,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位列149位。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武钢落户黄石,那么黄石的发展不可想象。

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

转眼到了1958年。在这个时期,大冶钢厂继续扩建,由普钢变优钢特钢,企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冶铁矿规模扩大,产量上升;黄石电厂增扩两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

国家大型铜企业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落户黄石;

年产万台农用拖拉机的湖北拖拉机厂、年产十万纱锭相配套的大型纺织企业黄石棉纺织印染厂也相继落户黄石;

全省第一家橡胶厂从上海搬迁至黄石;

地方兴建的企业还有黄石钢铁厂(与鄂钢同步建设)、黄石针织厂、黄石轮胎厂、自行车厂等等;

随着武钢的建设和发展,金山店铁矿和灵乡铁矿也相继开工;

与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相配套的铜绿山铜铁矿、赤马山铜矿、丰山铜矿和铜山口铜矿也开工建设。

《风火人生》中写道:“在这期间,黄石交通局发动全行业搞大协作、大会战,生产了50辆1.5吨的柴油货运车。因车子跑起来噪音较大,被市民戏称‘黄石牌嗵嗵嗵’。”

与此同时,大冶县和各城区也发展了一大批县区企业、街镇企业和集体企业。从1958年至1960年的3年中,黄石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年递增为24.9%、70.3%和32.7%。

第三次经济发展高潮

黄石第三次经济建设高潮,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这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期。全国重新恢复社会经济秩序,全党上下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在这个背景下,“遇热更热”的黄石经济又火了一把。

以下陆钢厂为代表的一批被破坏、长期停产的企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一批生产经营基础好的大型企业进一步挖潜改造,扩大了新的生产能力;长期在年产20万吨钢徘徊的大冶钢厂这时开始发力,突破了年产50万吨大关;华新水泥厂扩建3号窑,产能增加了30%。与此同时,地方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恢复和兴建了一大批地方工业企业。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黄石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靠矿山资源,生产铁矿石、煤炭、粗铜、水泥等产品和原材料,也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石不仅向国家上缴了仅次于武汉市的巨额利润和税金,还向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

统计资料表明,黄石从建市至2008年,累计为国家奉献1.9亿吨铁矿石、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2865万吨钢、270万吨铜、5亿吨水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共和国工业“粮仓”名不虚传。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黄石日报社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主办 (记者 陆文博 实习生 黄冉/文 记者 周巍 汪泽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