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开发区·铁山区城维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收集的玻璃进行再造处理。据了解,该公司将收集的玻璃、塑料等可回收物统一运至专门的再生处理厂进行加工与重塑,然后再投入市场销售,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记者 鄢巍 通讯员 郭伶伶 摄
冬意初显,茶香氤氲。11月15日上午,一场以“长江文明视域下的茶叶与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文化讲座,在黄石市图书馆内清香启幕。这场作为“点石成金”黄石文学艺术季重要组成部分的专题活动,没有严肃的会议程式,更像是一次以茶会友、以文沁心的雅集。
活动在武汉大学刘礼堂教授的讲授中开启。他从一片树叶的发现讲起,将其置于宏阔的长江文明画卷中,娓娓道来茶叶如何从药用、食用演变为品饮,又如何与长江流域的地理、经济、人文深深交织。台下,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茶文化爱好者,无不凝神聆听,仿佛能透过氤氲茶气,看见千百年前舟车劳顿、茶贸盛景。
随后,主持人与观众围绕茶史茶趣频频问答,现场迅速升温,笑声掌声接连不断。互动后的对谈环节,气氛更为热烈。市文联副主席刘远芳从推广茶文化和开展相关赛事等方面,讲述了如何让茶香浸润人心,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
思想的启迪之后,是情感的共鸣。著名作家兼茶文化学会主席罗日新分享了他与黄石茶深厚的个人缘起。“茶从来不只是一片叶子。”罗日新说。他继而谈到一次深刻的触动:当地茶企的优质茶叶被外地茶商以原料收购,经包装溢价后,价值翻倍流通于市场。“我这才真切领悟:茶叶光有好口感远远不够,它更需要独特的故事、鲜明的身份,需要被看见、被读懂、被真正珍视。”
他的分享,为“文化赋能黄石茶产业”这一对谈主题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来自产业一线的黄石市金海农发公司负责人闵俊,则带来了市场的真知灼见。他结合金海白茶的实践,探讨了文化赋能的具体价值,并分享了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间取得平衡的经验,以及对黄石白茶在长江流域竞争格局中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最后,刘礼堂教授再次从学术高度进行升华。他在回应中探讨了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背景下,茶文化研究如何与流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相结合,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并为黄石茶产业如何借助长江文明和本地文化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引。
对谈环节层层深入,从文艺创作到文化内涵,从市场实践到学术指引,形成了一场关于黄石茶产业未来的多维度、有深度的探讨。
“原来一杯茶的背后,藏着一条大江的故事。”一位在场的学生感叹道。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唤醒。当茶不再仅仅是杯中的饮品,而是连接历史、自然与生活的纽带,我们便在这“点石成金”的艺文时节里,品出了不一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