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春”中的米兰·昆德拉

日期:[2015-08-23 08:5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是捷克人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一场改革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这场运动是由捷克作家率先发起的,也是由他们阐释的。
  1967年6月27日至29日,捷克作家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作为作协主席团成员的米兰·昆德拉首先发难,他在发言中批评当局使捷克文学与欧洲文学隔绝开来,使得捷克优秀的文学传统被抛弃了,丧失了它的欧洲特征,成为枯燥无味的宣传品。
  继昆德拉发言之后,其他作家也在会议上对检查制度进行了抨击。作家们的发言与党内改革派形成合力,激发了民众要求改变现状的热情。捷克人突然对政治感到兴趣,电视里争论着政治议题,到处都在举行集会。
  这一切标志着公民社会的觉醒,并促成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当选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推动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发生。四月,捷共通过“行动纲领”,提出“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目标。
  这一民主改革运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军事干预。1968年八月,华约军队全面入侵捷克,苏联领导集团十分明白作家们的作用,入侵的苏联军队进入布拉格后,第一个占领的政府机关就是捷克作家协会。
  同年12月,昆德拉发表《捷克的命运》一文,他讲到自己国家的历史命运,认为小国有小国的光荣和智慧,大国往往会因意识到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而产生集体意识和自大,自以为命定要拯救世界,追求政治上的对外影响和文化上的自我中心,而受强权摆布的小国命运就是抵制全球一致性的影响,维护自己的民族特点。
  这篇文章引起剧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的不满,次年2月,哈维尔发表《捷克的命运?》,回应昆德拉的看法,对布拉格之春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在苏军入侵期间,哈维尔一直在捷克斯洛伐克自由电台评说事件的进展,此后他担任独立作家俱乐部主席,同年起成为捷克独立笔会成员。哈维尔本人从来没有相信过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因而与昆德拉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昆德拉将布拉格之春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体现,而哈维尔则认为,布拉格之春只是试图恢复捷克斯洛伐克以前的西方式民主制度。
  对于哈维尔的批评,昆德拉立即做出反应,写出《激进主义与风头主义》。他指出,捷克民族与它的文化关系密切,当局的去欧洲化使它脱离历史,而民族独立是捷克人多年的努力。
  1969年4月,胡塞克取代杜布切克上台,开始了所谓“正常化”时期。这个政权毁灭了1968年的所有自由成果,是捷克历史上最暴虐的政权之一。许多作家失去工作,其作品也遭到禁止,被禁止发表作品的捷克作家就有231名!斯大林主义的回潮使昆德拉的愿望彻底落空,最后他放弃了改革梦,于1975年移居法国。而以哈维尔为代表的更多作家在国内采取各种形式的反抗,哈维尔本人甚至几度入狱,受尽折磨。
  1989年,捷克发生天鹅绒革命,实现了和平的民主转型,哈维尔当选为总统,身居国外的昆德拉由衷地向哈维尔表达了敬意,“想到他,我不禁对自己说:在某种情况下,将人生比作艺术作品也还不无道理。”此时的昆德拉已经名满天下,哈维尔对他的文学成就也一直给予高度赞誉。
  2008年,在“布拉格之春”四十周年之际,曾担任过哈维尔总统政治顾问的伊日·佩赫发表纪念文章,指出尽管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只是体制内部的家务事,“人道的社会主义”不过是体制内改革派天真的愿望,但仍然不能抹杀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所启蒙的思想依然存在——尤其是对人权的强调。布拉格之春是为建立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所作的一次有力尝试。今天,当西方世界寻求民众重新关注民主进程之际,人权正是布拉格之春最重要的遗产。”
  这也是昆德拉与哈维尔共同的目标。
  (据《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