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子才/文 实习生 夏哲溢/摄
1月12日这一天,我是工地上的“小工”小陈。
工作十年,我第一次在采访中抛开了“记者”的身份,转变成工地上的一名“小工”,和“工友”们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一起重新认识一个平凡岗位的不平凡意义。
到一线去
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在开发区·铁山区,湖北诺德电解铜箔项目备受全市关注。
项目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高端极薄电解铜箔和20万吨铜基材料,项目总投资120亿元,一期项目用地面积434亩。
该项目是黄石的重点项目。在本次“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中,我们首先将目光聚焦到这里,到一线去。
12日早上8时许,我和黄石日报社“新春走基层”新闻小分队的小伙伴们来到项目工地时,工作人员正在会议室里开会,部分工人开始向2号主厂房汇聚。这一天,该项目迎来了一件喜事——自1月9日项目1号主厂房主体结构封顶后,当天,项目2号主厂房主体结构也正式封顶。
在办公楼楼下等了一会儿,项目秘书程正道将我们“交”给了安全员胡文磊。胡文磊则向我们讲解了进入工地的注意事项,并带着我们领取了安全帽、防爆马甲。
跟随着胡文磊,我们开始向项目1号主厂房附近走去。在那里,有一个仓库正在进行地下基础工程施工。11名工人已经开始了当天的工作:修砌地基周边的围墙。
“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年前的施工计划。现在留守工作岗位的工人少了很多,不少人都准备回家过年了。”胡文磊边走边和我说。
直到现在,在他认识中,我们是来体验生活的,压根没准备真正给我们派活儿。
到施工现场去
我在工地当“小工”
到了目的地,胡文磊敲开了现场管理人员瞿永兴的办公室门,并找来了负责人卞峰,向他们介绍我们,“这是报社的记者,要来这里体验生活,你们随便安排一些勤杂工的活儿给他们……”
“不,我们是开展‘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我们就是今天新进入的员工,要和咱们一线的劳动者同行。”我打断了他,表示要真走、真看、真体验。
瞿永兴说:“那你得先换掉头盔和防爆马甲……”
此时,我才注意到,胡文磊给我们提供的是安全员的“红色”安全帽和参观用的“贵宾”防爆马甲。在项目工地,最一线的劳动者是身穿橙色防爆马甲,佩戴“黄色”安全帽。
通常,佩戴黄色安全帽的人,是工地上最平凡的施工者。这些普通工人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农村,成员以40岁到60岁为主。他们做着繁重的工作,住着普通的宿舍,衣服上总是沾满各种灰尘、铁锈、水泥灰,脸上也写满了疲劳。
我重新换上马甲、安全帽。瞿永兴也给我安排了具体的工作:在工地上当“小工”,和11名工人一起,和水泥、递砖头……
我信心满满,这项工作,看起来很简单。
仅半个小时左右
我的手臂就酸了
一上岗,我便受打击了。
“工友”段珍贵,是来自陈贵镇的一名农妇。在这里工作,她需要早上6时许起床,然后统一乘坐摆渡车辆,历时一个多小时到达工地;下午5时许,当天的工作结束后,她会带着满身疲惫回家。
段珍贵教我和水泥:先用铁锹的锹背,将拌在一起的水泥拍均匀;然后以波浪形的手法,将这些水泥搅和搅和,装进“灰桶”里……
学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我操作了几分钟,段珍贵看不下去了,“你这速度太慢了,还是我来吧!”
我接着提“灰桶”,帮忙将和好的水泥送到砌墙工人的身边。结果先是送错了人;然后就是提过去的“灰桶”在坡面上没放平,漏洒出不少……
等我逐渐熟悉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我的双手手臂开始酸胀起来,提“灰桶”越来越费劲。
这才半个小时左右,我感到受挫感愈发强烈!
此时,风逐渐大了,天空也开始下起了一阵雨。“工友”们的安全帽帽檐处,都在滴落水珠。大家没有休息的意思,埋着头,干着自己的活儿。在一阵阵铁锹的摩擦声、砖块的敲击声中,地基周边的围墙,越砌越高。
“师父”一天砌砖2000余口
“希望明年能找到更多活儿”
看到我显现疲态,“工友”们又帮助我调整了工作内容,安排工人卫星天当我的“师父”,让我给他打下手,负责为他递砖头。
我坐在砖头堆里,“师父”砌一块砖,我就递一块新的给他;有时,“工友”也会将和好的水泥放在我旁边,我帮忙送到“师父”手上。
对我而言,这项工作确实轻松了很多。这是“工友”们对我的照顾,他们身上闪耀着“友好”“热情”“吃苦耐劳”的耀眼光芒。
一边干活儿,“师父”卫星天一边和我聊起了天。
他告诉我,他今年51岁,大冶陈贵镇人,17岁起从事建筑行业,已当了34年的建筑工人。
在黄石,他先后参与过开发区·铁山区某服装企业的厂房建设以及新港园区的建设。近些年,他每年有五六个月会前往广东等地,“那边的活儿多,工资也相对要高一点。”他说,在黄石周边地区,砌墙工人一天的收入,约为260元。
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刚刚参加工作;小的是儿子,还在读初二。他的妻子,就近在陈贵镇某企业工作,收入既不稳定也不高。“我们家,一年的收入大概有8万元,孩子们的支出还不少。”他和我算起了农家账。
“最开心的事,就是干完活能尽快结算工钱带回家;对明年最大的期盼,是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活儿干。”他说,在工地上,他一天能够砌2000余口砖,只要能够增加家庭收入,这些活儿都不累。
他还补充,有时,他骑摩托车会经过自己参建过的一些项目,看到那里焕发新的面貌,他会感觉很高兴。“也会告诉孩子,这些是爸爸参与建设的。”他告诉我,这样做,是想让孩子既要知道建设的结果,也要知道建设的过程。
每一个个体
都在凝聚发展的力量
“师父”卫星天不知道的是,他正在参与建设的项目,在黄石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公开信息显示,湖北诺德电解铜箔项目建成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将达300亿元,可有效推动黄石铜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助力黄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将为高速发展中的湖北新能源电池产业补链强链贡献重要力量。
项目施工方安全总监林华介绍,近期,该项目3号主厂房主体结构也即将封顶;春节后,项目建设将进入“加速度”模式,进行二次结构施工、机电工程施工,全力向目标冲刺。
在3号主厂房的楼顶,新闻小分队还看到,30余名钢筋工正在楼顶施工,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大概再过两天,这些工作都可以完工。工人们也就可以回家过年了。”现场负责人李亚博是名“90后”,今年24岁,来自河南,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四年。他说,眼下年味越来越浓,他将和工人们一起,守好最后一班岗,然后再回家团聚。
临近下午4时,我找到瞿永兴,询问他:“我今天的表现如何?”他说:“还行。”
我又问他:“和平常新进的员工相比呢?”
他只是笑了笑。
我瞬间明白,看来,我这个“小工”,还是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