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明祭扫邂逅春日露营: 一场传统与新潮的“双向奔赴”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4-08 10:06]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4月4日,记者在熊家境看到不少露营的游客。

清明小长假期间,我市消费市场迎来传统祭祖文化与新兴露营经济的“双向奔赴”。市民践行传统祭扫文化的同时,纷纷走向户外拥抱春光,带动时令食材、露营装备等消费需求激增,形成“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的假日消费新图景。

据统计,假期三天,全市17家重点商超实现销售额3230万元,同比增长5.8%;网络零售额达5012万元,同比增长7.4%。所谓网络零售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经营户、个人)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清明三天假期,我市消费市场呈现传统与新兴业态深度融合的旺盛活力。

祭祖文化催热“春菜”销售

农贸市场供应量足价稳

清明节前夕,我市各农贸市场和商超门店内人头攒动,青团、艾草、时令蔬菜、预制菜品等祭祖和节令商品稳坐市场销售“C位”。

清明假期,时令春菜成为消费者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盘菜。据下陆区润信农批市场负责人透露,假期蔬菜上市量日均稳定在250吨左右,较平时增长5%,其中春笋、香椿、荠菜等时令野菜销量环比上涨20%。

5日傍晚,记者来到武汉路商业街一探究竟。“清明前后艾草青团销量翻倍,青团供不应求,很多年轻人来买‘新式青团’,像榴莲、芋泥口味的特别受欢迎。”一家烘焙店店主王女士向记者介绍。

清明节期间,家家户户都需要采购祭扫用品。“家里长辈要求准备‘三荤三素’的传统祭品,但我们也买了卤味拼盘和便携果盒,祭扫后直接进行野餐,省时又方便。”市民周先生表示。

市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向斯青表示,今年清明消费呈现“传统不减、新需激增”特点,蒿子粑粑、荠菜春卷等春日时令菜品和预制菜热销,也反映出市民对文化仪式感和生活品质的双重追求。

消费活力的持续释放,得益于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记者昨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节日期间,全市重点商超的猪肉、禽类、蛋类、蔬菜备货量较平日增加30%,粮油肉菜储备可满足30天以上供应需求,确保市民“菜篮子”量足价稳。

露营经济“接棒”祭扫

户外消费成假期新宠

清明假期,祭祖活动与春游踏青的“无缝衔接”,让露营经济迎来爆发点。

5日,奥体中心、磁湖沿线草坪处,露营帐篷、天幕星罗棋布,许多家庭上午完成祭扫后,下午便带着孩子来放风筝、露营和野餐。

“扫墓是表达敬意,露营是享受当下,两者结合让清明更有温度。”正在搭帐篷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提前购置了折叠桌椅、露营推车等装备,还通过线上平台订购了烤肉套餐和时令青团,“上午线上下单,下午就送达,传统和现代体验都不耽误”。

户外用品零售商也迎来销售高峰。黄石武商商圈某运动品牌门店店长透露,店内防晒衣、防晒帽等销量增长超50%。

与此同时,本地餐饮企业纷纷推出“踏青外卖套餐”,将烘焙品、卤味、果切等做成便携食盒,既契合节日氛围又方便携带。据团城山悦活里超市店长陈辉介绍,烤鸡、蛋糕、卤菜等成品食盒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近两倍。

对于祭祖文化与露营经济的“共振现象”,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陈冬梅表示:“这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创新融合。祭祖仪式催生的食材采购、民俗用品需求,与露营热拉动的装备升级、场景消费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假日经济的新增量。”

据陈冬梅分析,消费趋势背后是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年轻群体既重视祭祖仪式的文化认同,也追求户外社交的松弛感。商家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延伸,将两类场景的需求转化为连续消费链条,或在露营基地设置清明文化体验区,进一步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清明假期收官,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消费盛宴,为全年消费市场升级开了好头。从“青团里”的文化传承到“帐篷下”的经济新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推动消费场景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也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春的动能”。下一步将深化本地商旅文体消费场景融合,优化消费券等政策供给,同时培育智慧零售、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市场内需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