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各类伪科学信息如野火般蔓延——从宣称包治百病的“量子保健品”,到招摇撞骗的“能量金字塔”;从朋友圈刷屏的“养生秘方”,到精心包装的“成功学讲座”。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不仅侵蚀公众认知,更在悄然蚕食社会的诚信根基。
伪科学的本质特征是对诚信原则的系统性背离。它通过精心编织的谎言、刻意筛选的案例、断章取义的数据,构建起看似合理实则漏洞百出的理论体系。2018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酸碱体质理论”骗局中,创始人罗伯特·欧阳在法庭上承认其理论纯属编造;国内某知名“神医”被曝光雇佣演员扮演患者,刻意制造疗效假象。这些案例无不昭示着伪科学对诚信底线的公然践踏。更为严重的是,伪科学的传播还催生了一种“欺骗获益”的不良示范——仿佛诚实劳动不如巧言令色,真才实学不如包装炒作,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对社会风气的毒害远胜于单个骗局本身。
伪科学的滋生与蔓延,折射出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深层困境。第十四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5.37%。这一数据虽较往年有所提升,但科学素养的不足,仍为伪科学提供了生存土壤。与此同时,监管机制的缺位与滞后,使得伪科学得以在灰色地带肆意生长。自媒体平台为吸引流量对伪科学内容视而不见;部分商家利用法律漏洞大肆营销伪科学产品;个别专家学者为利益背书站台,丧失了学术操守。这些现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伪科学蔓延的“生态温床”。
构建抵御伪科学侵蚀的诚信文化长城,需要从教育、法治、舆论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教育体系应当成为诚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批判精神。复旦大学开设的“似是而非”通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辨识伪科学的能力,这一做法值得推广。法治建设则需织密监管网络,完善对虚假宣传、学术不端等行为的惩处机制。2025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严厉打击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的成效,为伪科学营销行为敲响警钟,形成了有力震慑。
媒体与平台在诚信文化建设中承担着特殊责任。算法推荐不应成为伪科学的“帮凶”,流量追求不能以牺牲真相为代价。主流媒体应当主动设置科学议题,邀请权威专家解读热点事件、澄清科学误区;社交平台需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伪科学信息进行有效标识与限制传播。2025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典赞·科普中国”科学领域流言榜,有效遏制了多类伪科学的传播。
当诚信成为社会运行的底色,伪科学自然失去生存的土壤;当求真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文明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创新,也要保持对真理的虔诚敬畏。唯有让诚信之灯照亮科学前行的道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保持清醒认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凝聚起最深厚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