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停放整齐的私家车辆,特色鲜明的多彩墙画,多种多样的健身设施……19日,记者走进近5000名居民居住的老旧社区——下陆区团结社区,解密她近年来的华丽蜕变。
“旧改”改出崭新面貌
“这两年社区变化真的很大,地面有人打扫了,路灯亮起来了,绿化美起来了。”19日,家住东升小区的田女士高兴地说。
东升小区共有24栋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21年7月,该小区正式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内容包括雨污排水管网更新、道路维修刷黑、杆线入地、休闲活动广场改造、绿化带提档升级等。
改造过程中,社区充分挖掘该小区东钢企业的文化内涵,厚植辖区特色文明底蕴。
走进东鑫路,映入眼帘的“民族团结”字样文化墙,配有生动形象的民族风情,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小区另一边,长达几十米的黄石版《千里江山图》气势恢宏,博物馆、人民广场、黄石北站等标志性建筑一览无余;在运动健身中心,主题为“女排精神”“男篮精神”的彩绘墙极具视觉冲击力。
细微之处见温暖。东升小区每个单元楼的2层半处都安装了1个爱心座椅。当老年人走到这里,可以坐下来休息下,不用的时候,爱心座椅可以折叠回去,不占用楼道空间。
综合服务质量提升
3年前,团结社区老办公楼办公面积小,功能不健全,制约了社区开展服务工作。乘着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的东风,社区将区文体局闲置房产改造成新的党群服务中心。
该中心办公和活动面积有2600平方米,1楼的“一站式”服务大厅集行政事务、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2楼设立有读书吧、国学堂、书画室、美工坊等活动室,3楼设有瑜伽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和冰壶球室。
今年4月14日,社区2楼的青少年之家揭牌开放,一下子成为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场所。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完善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是提升辖区老年人晚年生活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团结社区通过土地再利用,资源再整合,修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内设固定床位10张,配有康乐室、问诊室、理疗室、心理咨询室等多功能区域,附近居民可以前来享受体检、理疗、按摩等服务。
社区还广泛联动其他部门和社会资源,增加特色服务活动,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5月22日—27日,社区邀请了区就业局举办第4期西式面点培训,给25名就业困难居民提供多种中式面点和西式糕点制作技能培训。居民刘师傅说:“我的腿脚不方便,通过这次学习,掌握了一门技术,以后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基层治理共同参与
借着“旧改”项目,团结社区新建了4个睦邻议事亭、1个邻里乐长廊,搭建“自治+共治”新平台,鼓励居民走出家门共商议事,群策群力参与小区治理。
每当居民有诉求需要协调解决,社区会组织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楼栋长召开“圆桌会”,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把各项民生实事做好做实。
八旬老党员余自强被居民亲切称为“贴心管家”。他在小区雨污管网改造过程中,多方协调施工方和居民,商讨实施方案,解决矛盾纠纷;他发动“红管家”队伍广泛宣传创文知识,组织居民清理楼道垃圾、清除“牛皮癣”……
社区以余自强这样的党员为代表,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探索“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深入开展“网格结亲、党群同心”活动。
在引进优质物业公司入驻东升小区后,社区对标对表“智慧平安小区”建设配置标准及要求,完成小区智慧门禁、车辆识别道闸、人脸识别摄像头等设备安装,形成智能高效、管理到位、服务全面、安全实用的智慧安防小区应用体系。
目前,团结社区已成立心语志愿者协会、颐养院协会等12支志愿队伍,多层次、多形式服务居民群众。同时,助力志愿服务品牌打造,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并通过“积分换服务”方式,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团结社区党委书记谈家兴表示,该社区将继续围绕“一老一小”、体育场地、充电桩等居民关心的问题,争取项目建设政策,努力实现完整社区建设目标,为居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空间。(记者 汪涛 通讯员 唐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