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经结束,全市中小学校学生已于9月1日迎来新学期。9月4日上午,在我市沿江沿湖两岸的应急服务驿站内,志愿者们正清点无人机、AED除颤仪、“四个一”等救生设施,为当日防溺水巡查做准备。今年暑期,在市应急管理局的统筹协调下,我市创新构建“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模式,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防溺水安全网。
科技赋能:“智慧眼”筑起立体防线
“注意安全!请勿靠近深水区!”7月16日傍晚,黄石港区朝阳阁江岸,红新救援队队长谢溪通过无人机喊话,及时劝离几名准备野泳的少年。依托水域视频监控协同管控平台,今年我市整合AI识别、语音示警、远程喊话等技术,实现重点水域24小时监测全覆盖。
“AI高清摄像头可以24小时对危险水域进行监控,有人靠近时能及时发出语音提示并推送警示信息,提醒后台值守人员查看。”大冶市还地桥镇巡查人员介绍,目前该镇已在重点水域安装了90个智能摄像头。刘仁八镇在112处重点水域配备AI防溺水摄像头,灵乡镇在偏远山塘加装了7套监控设备,金山店镇、茗山乡、罗家桥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实现重点水域无人机全覆盖巡查。
今年暑期,阳新县各村镇(街道)积极构建水域智能监管系统。陶港镇、富池镇建成水域监控平台,通过AI识别预警实现24小时监管。在农村地区,300个应急叫应喇叭定时播报防溺水提示,社区电子屏也滚动发布警示信息,形成“空天地”立体防护网。
下陆区对摸排登记的88处水域实现“四个一”救援设施全覆盖,136块警示牌醒目矗立,“电子眼+巡查员”模式全天候巡查,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7月8日,磁湖北岸突发险情,20余名野泳者被风浪困住。依托无人机、冲锋舟等设备,红新救援队志愿者们仅用10分钟便将所有被困人员救上了岸。8月27日,黄石市东楚综合应急救援队在钟山水库巡查时,值守队员石治发现一名少年不慎落水,毫不犹豫跃入水中,成功将其救上岸。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技防+物防+人防”快速响应的高效性。
群防群控:全民参与构建“安全堤坝”
“叔叔,湖边危险,你们快回来!”8月16日,在未苏湾沙滩区域,13岁的初中生楠楠举着“防溺水六不准”宣传册,成功劝回欲翻越护栏的几名游客。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场景,正是全市“党政主导、部门协作、乡村为主、社会参与、家校联动、群防群控”防溺水工作的缩影。
今年暑期,我市教育部门部署家校联动“六个一”措施60余次,发放告知书80余万份,创新采用“全覆盖+重点盯防”家访模式,完成了对40余万个学生家庭的普遍走访及对2.8万余名重点学生的再次走访。市民政局组织近百场安全宣讲,市经信局协调发送千万条防溺水提示短信,市水利和湖泊局组织河湖长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检查近百次,红十字会举办200余场防溺水培训。此外,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教育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共同开展暑期学生游泳技能培训试点,提升学生游泳自救能力。
在乡村,一场场“敲门行动”同步进行。大冶、阳新及涉农城区组织镇村干部下沉湾组,确保1名“六类学生”由4名村民或志愿者重点关注;三溪镇240余名干部、教职工将《致家长的一封信》送进千家万户;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为龙港镇18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安全教育等服务;流动宣传车与村村响广播将安全知识送入乡村每个角落。
群防群控的背后,是“全链条”责任体系的支撑。今年暑期,市公安局组建56支防溺水巡查队,采用“人防+技防”模式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控;黄石港区组织30余支巡防队、90余名巡防人员每日值守。此外,磁湖、西塞山景区增设2250米隔离带,并建立“动态补给”机制,确保AED除颤仪等物资随缺随补。“以前救生圈老化没人管,现在缺了什么,一个电话就补齐。”巡查员余迪指着今年我市新更换的2544套“四个一”救生设施感慨道。
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全市共组织巡查人员20907人次开展防溺水督查。通过“人防每日查、技防全时在、物防设施即时补”,黄石成功强化了防溺水工作中的“事前预防”机制。
暑期结束,但防溺水工作并未“收官”。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智能监控平台建设,扩大AI识别覆盖范围,同时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针对重点时段、区域开展联防联控,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更为坚实的防线。(记者 王兴杰)
编辑:严逸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