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启示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7-24 09:24]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深刻领悟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持续传承与弘扬这一精神,能够助力我们延续红色基因的血脉,从精神力量中汲取奋进动能,在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里,不断续写璀璨的时代华章。

坚定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灵魂。“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首要内核。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大别山军民以“红旗不倒志如钢”的执着,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主力红军转移后,留下的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以“山岩石洞是我床,树皮野菜是我粮”的绝境坚守,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仍高擎革命火种。这种信念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的铮铮誓言,是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生动写照,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唯有坚守信念,紧跟党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坚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革命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胸怀全局:舍小为大的格局担当。“顾全大局、服从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质。作为连接鄂豫皖三省的战略要地,大别山始终以“局部服从全局”为行动准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央苏区反“围剿”,大别山先后输送10万子弟参军;红二十五军长征中主动西进甘肃,以“哪怕牺牲完也要牵制敌人”的担当,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通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魄力直插敌人腹地,用自身“啃硬骨头”的牺牲为全国战场争取主动。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严格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不移听党的话,宁肯牺牲小我,也要为党分忧。正如李先念所说,“凡是对全局有利的事情,大家都要勇于承担义务,坚决去办,而且一定要办好。凡是对全局不利的事情,即使从局部来看是必需的、有利的,也决不能办。”今天,我们党统筹“两个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全党牢固增强“四个意识”,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正确处理地方与中央、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团结奋进:军民同心的力量源泉。“党群一心、军民共战”是大别山精神的坚实根基。革命年代,“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大别山精神的真实写照。红军将领徐海东在家乡组建队伍时,66位亲属惨遭杀害,他却坚定表示“革命胜利了,家破人亡也值得”;麻城县群众为保护伤员,发明“假坟藏人”“木桶运药”等方法,3000多人因此牺牲。这种团结不是被动服从,而是“军队护民、民众拥军”的共生体系:红军帮百姓分田地,百姓为红军当向导、传情报,甚至组建“妇女排”“儿童团”直接参战,形成“村村寨寨铜锣响,男女老少齐武装”的壮阔景象。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勇当先锋:不胜不休的斗争品格。“勇当前锋、不胜不休”是大别山精神的实践锋芒。从黄麻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到创建全国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从率先试行“男女平等”“普及教育”新政,到探索“飘忽战术”“围点打援”等游击战法,大别山军民勇于走在革命前列。红四方面军提出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16字训词,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凝练。今天,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以“不胜不休”的劲头迎接挑战,科学应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大别山精神中的“勇当前锋、不胜不休”,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优良作风和斗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