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残墙见证历史 万千新苗延续精神——记者走访刘湛恩烈士故居感悟家国情怀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7-09 16:07]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村民介绍刘湛恩烈士在村中的生活

刘湛恩烈士老宅

刘湛恩烈士纪念馆

当时报纸刊发刘湛恩烈士牺牲的报道

刘湛恩烈士证明书

刘湛恩烈士生平

刘湛恩烈士家旁的百年古井

扫码看视频

87年前的一天,白沙镇刘福七房这个原本宁静的自然湾,被一则突如其来的噩耗击碎了平静。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这位从七房湾走出去的读书郎,在遥远的上海遇刺身亡。

时光回溯到1938年4月7日清晨,上海静安寺路大华路口公交车站,几声罪恶的枪响之后,年仅42岁的刘湛恩倒在了血泊中。因拒绝出任伪职,他被汉奸残忍杀害。葬礼那日,三千民众自发涌上街头为他送行。消息传回故乡时,村里的老人们沉默不语,只能对着空荡荡的祖屋烧一沓纸钱。

87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刘湛恩的旧居前。青砖老屋已然荒废,只剩一堵残墙,孤独而倔强地伫立在那里。墙头,一丛狗尾巴草在微风中摇曳,新绿的草穗映着澄澈的蓝天,显得生机勃勃。毛茸茸的草穗反射着碎金般的日光,像一簇不肯熄灭的生命之火,顽强地燃烧着。

“我教导学生为国献身,岂能临难苟避?”振聋发聩的呐喊声犹在耳畔。这声音,穿越了87年的时光,那不是悲泣,不是哀怨,而是1938年春天,那颗子弹打不穿的脊梁所散发出的坚韧与力量。

1 青砖旧居忆英魂

旧居墙壁上有一些深浅不一的印记,仿佛是岁月的刻痕,见证着一个世纪前,刘湛恩传奇人生的起步。

“听我曾祖父讲,这间屋子就是刘湛恩当年住过的地方。”说话的是刘贤文,今年68岁,是石和村刘福七房湾的村民,作为刘氏“七房”的后人,刘贤文与刘湛恩有着共同的祖先——乾隆二年从江西迁来的之印公。

翻开厚厚的《刘氏家谱》,刘贤文介绍:“刘湛恩的父亲叫刘会坌,我的曾祖父叫刘会尧,他们两个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那时候,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刘湛恩一家四口全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

刘贤文转述着从曾祖父那里听来的,有关刘湛恩的故事。刘湛恩6岁时,他的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孤儿寡母难免遭受欺凌。刘湛恩的母亲罗芬清是个“有主意”的女子,她带着刘湛恩和襁褓中的妹妹,一路乞讨,辗转来到汉阳,只为谋求一条生路。

“村里老人说,刘湛恩的妈妈不仅长得端庄有气质,而且还识字。到了汉阳后,她在教会医院做事,养活一对儿女。刘湛恩从小就特别聪明,又爱读书,听我父亲讲,他后来掌握了七国语言呢。”刘贤文说。

罗芬清白天干活,晚上自学文化知识。几年后,她通过考试成为武汉仁济医院首批中国籍护士之一。她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年幼的刘湛恩,让他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据史料记载,刘湛恩早年就读于汉阳小学、九江同文书院,后被保送至苏州东吴大学医预科。1918年,他毕业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与心理学。1922年,他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等机构任职,大力倡导“教育救国”。

1928年,32岁的他出任沪江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推动学校中国化改革,并创办城中区商学院为寒门学子提供教育机会。他也因此成为师生口中的“负责到底的引路人”。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刘湛恩挺身而出,担任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理事等职。他组织师生慰劳伤兵、救济难民,联络蔡元培等学者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冒险保存南京大屠杀的珍贵证据,被誉为“民间外交家”。

2 故里新颜话传承

“这就是刘湛恩的房子!村里人都知道他!”1949年出生的刘贤富,在经过刘湛恩旧居时,热情地与记者攀谈起来。

刘贤富回忆道:“上小学那会儿,我就常常听村里老人们讲述刘湛恩的故事。那些关于这位爱国教育家的传奇事迹,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我就想啊,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居然出了这么了不起的人物,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时光荏苒,刘贤富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如今已是儿孙绕膝。2019年的一天,刘贤富的儿子让孙子专门给他带了一本书回来。

“孙子那天回来说,爷爷,爸让我带本书给你看。我到现在还留着那本书呢!”刘贤富边说边把记者往家里领。走进里屋,他在床头柜里仔细翻找,最终捧出一本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南有嘉树——阳新古今名人传略》。书页已经泛黄,但保存完好,第290页还被细心地折了个角。

“碧血丹心铸师魂——著名爱国教育家刘湛恩。”贤富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标题。他告诉记者,当时孙子好奇地问:“爷爷,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吗?”他便轻轻翻到刘湛恩的故事那一页,让孙子认真阅读。

孙子读完后,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惊讶地说:“不敢相信我们这个山沟沟里,还有读书这么厉害的人!长大以后我也要向他学习。”说到这里,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篇故事,我和孙子都看了无数遍,已经滚瓜烂熟了。”

如今,逢年过节,孙子回家,爷孙俩总会一起重温刘湛恩的故事。刘贤富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份对乡贤刘湛恩的敬仰之情,始终如一。

刘贤富一家的故事,只是石和村变化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石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贤景介绍,近年来,石和村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里建成了300亩药材和油茶基地、150千瓦光伏电站,引进200亩茭白种植,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如今,村级年收入已经突破20万元。

村里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新建了2400平方米村委会广场、文化礼堂,拓宽了主干道,修建了5.5米宽石牛公路。2023年,村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道路刷黑和绿化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的石和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荣获“黄石市文明村”称号,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稳步迈进。

3 薪火永续照来人

“吱呀”一声,木门被刘贤景缓缓推开。随着他的脚步,记者走进了刘湛恩烈士纪念馆。“2019年,在乡贤们的赞助下,村里建成了这座纪念馆。”刘贤景介绍道。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刘湛恩的半身铜像照片。照片中的他,戴着那副标志性的黑框眼镜,那温和而坚定的目光,仿佛仍在注视着他曾倾注心血的教育事业。

纪念馆内,满墙的图文宣传画,像一本摊开的厚重史书,详细记录着刘湛恩从寒门学子到沪江大学校长的成长历程。

拐角处的展板讲述着最悲壮的时刻:1938年4月7日清晨,刘湛恩因拒绝汉奸政客提出的“出任教育部部长”的邀请,在静安寺车站遭日伪特务暗杀。葬礼当日,三千民众自发送行。1985年,刘湛恩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长眠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展板上张贴着当年《新华日报》《申报》等报刊对这场暗杀的报道,还有刘湛恩次子刘光华所写的《哀记父亲遇难》,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令人动容。

“听村里老人说,刘湛恩被杀的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大家义愤填膺,痛骂那些汉奸、卖国贼。”刘贤景感慨地说,刘湛恩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石和村人的家国情怀。

解放战争时期,石洪太、石文中、石章其、石文清等石和村青年,深受刘湛恩精神的鼓舞,他们毅然决然地抛头颅、洒热血,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这片热土上。

如今,刘湛恩的故事仍在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纪念馆建成后,经常有阳新的青少年以及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到这里参观学习,感受刘湛恩的家国情怀。这里已经成为阳新县青少年爱国传统教育基地。”刘贤文说。

“刘湛恩不仅是石和村的骄傲,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的榜样。”白沙实验中学校长吴远华说,“我们经常在早操完后给学生们讲爱国教育故事。每次讲到刘湛恩拒绝出任伪职时说的那句话,孩子们的眼睛都会发亮。”

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清新的气息。校园里,琅琅书声应和着历史的回响,烈士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新时代的幼苗茁壮成长。(记者 石教灯/统筹 万泰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