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四·八”烈士陵园金道松之墓(受访者提供)
金道松是谁?
在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烈士纪念墙上,寥寥数字概括了其一生——“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保安司令部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湖北省阳新县人。1911年生,1938年11月21日于陕西延安牺牲。”
80多年过去,他的名字因一次寻亲再次从尘封的史料中走进人们的视野。
9月4日,本报记者前往阳新县,试图通过尘封的档案、斑驳的村落记忆和当代乡村振兴的实践,拼接出这位烈士的生命轨迹,探寻这次溯源之旅的深层意义。
跨越时空的追寻
将时钟拨回到2025年春天的一天,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内,副局长田宗斌握着一份刚送达的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文件,指尖在“寻找全国著名英烈后代”的标题上顿了顿。
当他展开附件表格时,呼吸忽然一滞。
“金道松……”他扫视表格,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脑海中浮现日军轰炸延安时,不幸牺牲的八路军将领金道松。
金道松(右)和警卫员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他还有后代吗?”田宗斌指尖微微发颤地拂过表格,墨迹在春光里泛着微光。窗外传来县城隐隐的喧哗声,而8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震天的枪炮声,仿佛穿透时空与现世繁华交织。
“小张!”他推开办公室门,语气里带着兴奋,“马上通知开会——这不是普通任务,是接英雄后代回家。”
优抚与褒扬纪念股的张公雄接到任务后,马上进行了资料梳理。“
由于战乱年代档案散佚,烈士的生平多依赖口述与后人追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烈士纪念墙上记载着金道松的信息(受访者提供)
关于金道松的信息太少,张公雄决定上网找找。“金道松现安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相关网页上的这行文字,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
张公雄(右)和舒宝珍在阳新县档案馆查询资料
张公雄立即拨通了“四·八”烈士陵园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延安工作人员的回应:“金道松?我们这里确实有一座名为金道松的烈士墓,近几年一直有人来祭扫。”
顺着这条线索,张公雄获取了扫墓人周辉的信息,他激动地拨通了电话。
周辉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受访者提供)
“金道松?那是我的爷爷,我父亲周柏如是金道松的孩子,出生在1938年4月30日。”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哽咽,周辉继续说道,“金道松爷爷去世后,我奶奶带着当时不满周岁的父亲改嫁,随了周爷爷的姓氏。为了保护隐私,直到我大学二年级,爷爷奶奶才把我父亲的身世告诉我们。”
金道松AI还原照(受访者提供)
从鄂东南到陕北的足迹
找到金道松的后代后,张公雄还需要确认金道松的家乡具体在何处。他随即前往阳新县档案馆,同阳新县党史专家舒宝珍取得联系。
档案馆里弥漫着旧纸与时光交织的味道,一排排铁皮柜像沉默的守卫,收纳着阳新县近百年的悲欢。
张公雄和舒宝珍在资料库中搜索关于金道松的内容,数万条信息在显示屏中闪过,最终停在了阳新县民政局的一份资料中。
指尖划过一本本边角卷曲的资料册。“你看这里。”舒宝珍突然低声说着,抽出了一本1964年民政局寻访烈士的记录,纸脆得几乎不敢用力。那一行行钢笔字,墨迹虽淡,却字字泣血:
“金道松,1911年生,陶港区官塘公社金星大队金家新屋人……”
两人屏息读下去——金道松同志家里很穷,入伍时全家五口人,父亲、母亲、他及爱人、弟弟,只有一斗二升地,全家靠耕种佃田、卖工、讨米度日。
少年时代的苦难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火种。1929年,红五军、红八军途经阳新,号召贫苦农民加入革命队伍。
文中记载,当地老年人说,金道松参加红军时最坚决,第一个报名入伍,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第一批参加红军的有9人,不到几个月红军就扩大到好几百人。
1930年2月,金道松短暂返乡时,母亲程氏与妻子舒氏含泪劝他留下。他以“要留下先备棺材”的决绝话语表明心志。
从此,母亲和妻子也懂得了穷人唯有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才能翻身的道理。这次金道松回家只休息了约2小时,洗了个澡,母亲还给他煮了几个鸡蛋,他吃完就走了。当时红军纪律很严,金道松回家因过了时间,回到部队后,据说还罚了立正。
这种铁的纪律不仅没有动摇金道松,反而加强了他的革命意志。此后,他随军转战南北,先后参与第四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重大战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金道松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
红军到达陕北后,金道松参与了陕甘宁边区的建设。1937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与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成立保安司令部,统一指挥陕甘宁地方部队和自卫军,金道松被任命为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
1937年金道松先后还写过3封信回家,并寄回了2张照片,写信时是在陕西省朝邑县织田村马家堡,住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据当时看信人张裕国(村里医生)回忆,其信的内容主要是探问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从此以后一直没有来过信。
金道松寄回的信件和照片当时是由他的母亲保存,不幸的是,1940年金道松家发生火灾,房屋、家具全部烧光,信件和照片也同时烧掉。
张公雄合上记录本,窗外有风吹过,仿佛带来80多年前一个年轻红军战士坚定的脚步声。
1938年11月20日上午,日军出动15架飞机空袭延安。当时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金道松,在回关中途中遇敌机袭击,中弹后不幸牺牲。年仅27岁的他,成为1938年牺牲的八路军12位高级将领之一。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有人再次翻开那泛黄的一页。
精神永续的红色热土
寻找金道松的过程,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之旅。
接到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时,周辉正翻看着手机里保存的几张照片。那是她和父亲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拍下的——青松翠柏间,一座朴素的纪念碑上刻着爷爷金道松的名字。
他们曾两次前往延安,只为在碑前献上一束花,静静站立片刻;她也曾数次带着孩子们走进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肃穆的展厅里,指着那些黑白照片向他们轻声讲述。
而今,电话那头传来的,是老家湖北阳新人的声音:“我们找到了线索,邀请您回来看看。”
尔后,周辉与弟弟周宇专程走进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寄托哀思,并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深入了解了阳新革命历史。
9月4日,记者随着寻亲的脚步,走进了1964年阳新民政局寻访金道松时所记载的地方——陶港镇官塘村。
初秋的村庄宁静而明媚,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新砌的沟渠流水潺潺。
在官塘村党总支书记侯安坚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和金道松一个房头(家族分支)的金义好。提起金道松,75岁的金义好眯眼想了很久,才缓缓说道:“我们是一个房头的,小时候是听大人提过,说我们这出了个红军将领……”
他语气平静,仿佛在讲述一个很遥远的故事。虽然时光冲淡了历史细节,但那种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生生不息。
走在刷黑平整的村路上,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道路泥泞、房屋老旧。同行的村干部笑着说:“我们修的是产业路,更是致富路。现在运输车能直接开到田边,鱼虾、稻谷再也不用人挑肩扛。”
“村里还搞起了文旅。”侯安坚语气中带着自豪,“今年春天,我们在千亩油菜花田里办签约会,一场活动就引来了近4亿元的投资。”
那片金色花海中游人如织的画面,与金道松年少时“讨米度日”的记录恍如隔世。
这片土地曾经苦难,却从未屈服。它藏在每一亩复垦的茶山、每一条硬化的产业路、每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身上。
临别时,站在官塘村的新路上回望——金道松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而他守护的这片土地,终于在多年后,等到了朝霞满天的清晨。(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