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凝聚奋进力量——“80年·家国印记”系列报道回顾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11-14 14:5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部分版面截图

八十年光阴荏苒,抗战记忆在黄石这片热土上从未褪色。

作为鄂东重镇、湖北抗日的重要门户与敌后前沿阵地,黄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本报推出“80年·家国印记”系列报道。

自2025年6月以来,纸媒累计刊发25篇相关报道,40余个整版,线上平台累计刊发60余篇作品,全网阅读量超百万+。

这些报道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抗战精神在当代的诠释——当无数个体的记忆汇聚成河,便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让那段峥嵘岁月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

历史回响

本土抗战故事凝聚民族记忆

黄石的抗战记忆,深植于这里的山水间。

我们探访大冶铁矿的抗战遗址,聆听古稀老人讲述父辈支援前线的往事;在泛黄的档案里,感受八十年前黄石工人“工业报国”的赤子之心;也在阳新龙港的红军街上,见证口述史中永不褪色的军民鱼水情。

这些记忆,在代代相传中由模糊走向清晰,在岁月沉淀中由个人经历升华为共同历史。

在铁山,巷道深处的凿痕无声诉说着“绝不资敌”的铮铮誓言;在磁湖,曾运送军工物资的舟船已化为碧波上的游船,但风雨同舟的往事依然被深深铭记。

每一个地名背后,每一段传说之中,都藏着一部微缩的抗战史。它们是黄石特有的文化密码,共同垒起精神丰碑。

从矿山到村庄,从工厂到校园,抗战的记忆在这里延续不熄。它完成了从个人经历到家族传承,再到地域共识的转变,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谱系。

正是这千万个“本土记忆”如星河交汇,才照亮我们民族来时的道路,铸就今天砥砺前行的精神根基。“保护好黄石的抗战记忆,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让历史的回响在新时代更加清晰、深沉,成为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黄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敬乐表示。

黄石的抗战记忆不仅存于档案、旧址与遗迹,更流淌在人民的血脉中。

它是一位老矿工提及铁矿被掠夺时紧握的双拳,是一位女军医传唱的革命歌谣中不变的旋律,是一个家族几代人为无名烈士墓年年清明添上的一抔新土……

本报深入挖掘本土抗战记忆,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鲜活的个体经历相融合,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个体叙事

平民视角呈现历史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始终关注个体命运,通过平民视角让历史可触可感。

正如“80年·家国印记”系列报道所呈现的,那些档案角落里的姓名、口述中颤动的回忆、山水间静默的遗迹,共同拼接出黄石抗战史的鲜活图景。

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在此紧密交织——

96岁的张立忠,13岁加入儿童团,目睹战友牺牲后毅然从军。这位从太行山走出的老兵,以卫生员、战斗员、宣传员的多重身份,亲历烽火岁月,见证民族的觉醒与新生。

1991年生于山东临沂的李萧震宇,向黄石市档案馆捐赠日军侵华照片时说:“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将这些照片交给国家,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课本上的记载需要实物印证,这些照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还有黄骅的直系后人、82岁的黄鲁彬老人,向记者讲述父辈的信仰、担当与赤诚。以及受黄骅故事感召的“90后”王江淼,辞去广东的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薪火相传,从未间断。

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泪铸就。平民视角的叙事,让抗战史从纪念碑走入生活现场,从抽象符号变为可触摸的悲欢离合。

“80年·家国印记”系列报道深入黄石的街巷田陌,从矿工的汗与血、老兵皱纹里的烽火记忆,到普通家庭代代相传的红色家书——这些平凡面孔让我们看见:历史不只是战略图上的标识。

倾听这些真实而坚韧的声音,便是对历史最本真的还原,也是对未来最深切的启迪。

融媒表达

创新历史传播方式

面对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我们积极探寻抗战记忆的当代表达,让历史开口说话,以故事传递真情。

从“纸媒”到“智媒”的转型,构建起强大的融媒传播矩阵。官微、视频号、人民号、头条号、抖音号等多平台协同发力,让历史信息传递更及时、覆盖更广。

各平台以“故事”为核心,针对不同受众精准施策:微信推文深度展现金道松的事迹;短视频以明快剪辑再现老兵传奇;知识问答则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将黄石抗战史转化为互动话题,实现历史知识的“轻量化”传播。

这一探索在“80年·家国印记”融媒体专题中得到集中展现。

该专题于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正式上线。它不仅是报道合集,更是一座线上抗战纪念馆。

原创的“英雄条漫”系列,将黄骅、郭亮等英雄事迹转化为分镜语言,在社交媒体吸引年轻人“追更”;聚焦本土抗战史的知识问答H5,通过沉浸式互动,让用户在虚拟对话中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融合传播重塑了历史叙事的方式,也重建了媒体与公众的情感连接。

有老读者在视频报道中认出自己当年服役的地方,激动致电编辑部;有年轻市民参与互动后主动投稿,补充家族口述史的细节……

这些来自方寸屏幕的回响证明:当严肃历史以创新形态实现“轻触达”,便能完成价值认同的“深传播”。

从静态文字到动态交互,从单向传播到多向共鸣,通过融媒矩阵与创意表达,我们不仅升级了技术,更革新了历史传播的理念——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传承,让抗战精神在全民参与中永续。

精神传承

以史为鉴照亮前行之路

黄石对抗战历史的挖掘与传播,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启迪当下、照亮未来。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八十载,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已沉淀为这座城市深厚的精神底色,在新时代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对抗战精神的传承,体现在黄石可感可知的城市细节中。

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昔日疮痍的矿坑旁,已是绿意盎然;磁湖之畔,曾见证支援前线的水道,倒映着市民漫步休憩的安宁画面。

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既警示和平珍贵,也彰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城市品格。

这份传承,更涌动在无数普通人的选择与坚守里。从雄鹰救援队队长闫先锋“退役不褪色”的数百次紧急驰援,到朱怀水家族将一封家书中的嘱托践行三代,再到曾凡顺一家以“生命馈赠”诠释超越生死的奉献……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正是抗战精神中家国情怀、勇于牺牲、坚韧不拔内核的当代表达。

抗战精神由此跳出书本与纪念馆,融入城市的日常肌理,转化为市民向上向善的行动自觉,成为黄石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记忆在黄石已从历史的回响,升华为现实的灯塔。它照亮的不仅是过去的英勇,更是现在的责任与未来的方向。

这份在传承中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将持续塑造这座英雄之城,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黄石篇章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