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扬帆筑伟业 通江达海万象新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11-11 09:2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大江奔涌,不舍昼夜;新港崛起,十年蝶变。长江之畔晨光初露,黄石新港的龙门吊轰鸣运转,万吨巨轮劈波斩浪,将鄂东南的物产送往全球,又载回世界各地的物资——这不仅仅是黄石新港码头的晨景,更是一座工业重镇向海图强的时代宣言。

曾记否,这里是滩涂茫茫、芦苇萋萋的荒僻江岸,潮起潮落间唯有寂寥;看今朝,这里是泊位如林、货流如织的枢纽良港,汽笛声声里满是生机。这般跨越式发展绝非偶然,而是黄石与深圳港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必然结果。

2014年,黄石市委、市政府将“以港兴城”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驱动引擎,与深圳盐田港开展战略合作。彼时,黄石依托“常年通达万吨轮的8米以上水深岸线”自然禀赋与鄂东南区域辐射优势,深圳港则携“世界第一货运量能力”的实力与先进港口管理经验,双方如同“良将配好鞍”,让超50亿元投资精准落地,将港口发展的蓝图一步步绘成实景。

十年耕耘,换得万象更新。如今,这座拥有23个泊位、年吞吐能力超6000万吨的港口,正以全天候满负荷运转的姿态,承接煤炭、铁矿石等大宗物资集散,将本地矿建材料装船出海,货物吞吐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现代化单体港。“一二三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其中,港口三期工程4个通用泊位去年2月投用,4个散货泊位也在加紧施工,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望着往来穿梭的货轮,黄石新港港口三期项目负责人赵振兴眼中充满希冀。

港口规模的跃升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通江达海、辐射八方的底气。“集装箱作业区正在进行石粉、磷酸铵、生铁等货物的装船作业,下午就能启航发往上海外高桥港区。再过几天,这些货物就能通过沿海港口转运至全球各地。”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瑞平说,基础设施的规模化、专业化升级,为港口吞吐效能突飞猛进加了“猛火”,而智慧与绿色技术的赋能,则让港口发展更具含金量与含绿量。

“黄石新港拥有全球首台套柱式链斗卸船机,正式投用后,每小时作业量可达1800吨。”高瑞平介绍,配合自动化管理系统,设备接受指令后可自主完成作业,相比传统抓斗卸船机效率提升50%,能耗仅为传统卸船机的60%。如今,黄石新港已建成长江中上游首个散货无人、无尘、智能、绿色码头,“智慧”与“绿色”深度融合,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既打造了效率“高地”,又筑牢了成本“洼地”。

这份“洼地”优势,企业感受真切。弘盛铜业副总经理李立算了一笔成本账:“公司每年物流量接近300万吨,现在可通过黄石新港皮带廊道直接进场,每年仅铜金矿运输费用这一项,就可以降低近3000万元。”这串数字,正是黄石新港“以交通带物流、以物流促产业”良性循环的生动注脚。

港畅则百业兴,路通则经济活。十年间,黄石以新港为核心,建成以“一高速一大桥一铁路四条一级公路”为骨架的“两纵五横”集疏运网络,同时通过快速通道打通港口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直连直通,实现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多式联运重要节点。

“历经两个五年规划建设发展,黄石新港成功打造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率先在长江中游实现铁路直通港区,开创‘三峡翻坝第二通道’等江海铁水联运模式,实现与沿海国际港口的直连直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亚军表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物流体系,让黄石新港承载了全市80%的进出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成为中西部沿江地区衔接东部沿海、通达全球市场、赋能区域对外开放的关键桥头堡,为内陆地区融入国际经贸大循环注入强劲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十年间,黄石新港并未止步于“物流枢纽”,而是跳出“就港口建港口”的局限,创新实践“前港后园、一港双园”模式,带动102平方公里区域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累计吸引产业总投资超千亿元。“新港港口开港的十年,也是园区发展的十年。自港口开港以来,园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规上工业总产值接连突破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00亿元。”黄石新港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石正刚说。

眼下,新港园区内,弘盛铜业、宝钢黄石公司、新兴管业等重点企业纷纷落户,新材料、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航运服务、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同步崛起,正加快建成黄石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十年奋进路,无日不登高。从巨轮穿梭的繁忙港口,到集链成群的临港热土,黄石新港正将开放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向着“港通四海、船联世界”的蓝图进发。(记者 鲁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