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明平笑盖起了新房
苎麻基地
泉山村团墩安置点
鸟瞰泉山村
柯细定高兴地邀请记者前往她家参观
绿水青山泉山村
明廷金和老伴柯英在村中散步
说来也巧,2015年的今天,原县农经局派我到排市镇泉山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算下来刚好六年了。经过六年的艰苦工作,看到泉山村有了今天的模样,我很欣慰。想想这六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应是如期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六年前,我来到泉山村,看到的是“山清水秀地在荒,地少人稀路难行,丽装美食屋太破,追黑附恶已成风。老幼妇孺劳力少,呆傻残疾病痛多,生活多是等靠要,坐牢蹲狱以为常”。如今是“两个不愁四保障,水电路网广讯通。扶志生智谋发展,劳动致富奔小康。产业兴旺集体富,洁绿亮美换新装。吃水不忘挖井人,踏上新程谋复兴。”
目前,泉山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登记注册成立了“泉山村经济合作联合社”,村两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做好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工作计划,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整理恢复本地资源,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及与乡村旅游配套的农牧业产业。
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改革农村红白喜事办事规制,进一美化乡风民风。通过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逐步将各自然湾的公用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进一步美化乡村。通过今年的换届选举,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党的领导。
我相信泉山村两委在今后的几年里,一定会抓住乡村振兴政策利好机遇,带领全体村民,把泉山村打造成全体村民所向往的美好强村。
——县财政局驻泉山村工作队队长 柯愈刚
群山绵延,树木丛生。泉山村地处阳新县排市镇后山片,是排市镇最偏远的山村,与江西省瑞昌市交界,平均海拔400米以上。
4月15日,从黄石市区出发,记者一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后,在排市镇下高速。从第一个路口左转,就是通往泉山村唯一的水泥道路。
采访车在盘山公路中穿行,目光所及之处,青山环抱,漫山遍野开满了匍枝毛茛,这种黄色小花喜阳又耐阴,耐寒性及适应性极强。
越往上,风景越好。山间,散落着形态各异的民居;花间蜂飞蝶舞,花下鸡犬相闻。一幅浓郁的美丽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前几年,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妇女和儿童留守村里,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如今,通过发展产业、成立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加到2018年的14.5万元,2020年的22.5万元,2021年预计可达到30余万元。
发展苎麻业群山不再荒
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半小时后,记者一行到达了泉山村。
登高举目四望——白云下,群峰耸峙;山巅,云雾缭绕;山腰,草甸如毯。
泉山村共有423户1876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423人,占了全村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泉山村交通不便,村子地处偏远,山地多。山高、路差,天然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禁锢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变生活的愿望。
以前,凡是有条件的村民,都会外出打工。泉山村周围的群山基本处于荒芜状态,只有一些留守老人零散地种植一点农作物,贫穷落后曾在这里如影随形。
“再过一个月,这100多亩苎麻便会长到2米多高,5月份也是苎麻第一次收获的季节。”跟随村里种植大户吴淼英,记者来到了苎麻基地,数十颗苎麻苗拥成一簇,成片分布在田间地头。
和过去相比,泉山村的大片荒地,早已种起了苎麻等经济作物。
苎麻是多年生宿根作物,泉山村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麻壳可脱胶提取纤维,供纺织、造纸或修船填料之用,苎麻一年内可收获数次。
吴淼英是查家坪组贫困户,因病致贫,过去靠种几亩田、散养几头牛为生,生活窘迫。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她一度把养殖规模发展到近40头牛。但由于散养与其他种植户发生矛盾,经劝导,2018年决定放弃养殖,与其他6户贫困户合伙种苎麻,总面积达150亩。
“有时候苎麻的价格卖不上,人工成本高,我心里急啊。”交谈间,吴淼英道出苦水,她一度想放弃种植,但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总会面临一些困难,想要爬坡过坎,志气必不可少。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帮扶下,吴淼英的家庭农场得到了种植补贴,县里的专家定期过来指导,让苎麻包产增收……依托政策,吴淼英逐渐坚定了种植信心,她的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
“如果有条件,我还想把种植面积扩大100亩。”看到荒地,吴淼英脑海里都是种满苎麻的样子。
憋着一股劲奔向好日子
从脱贫到致富,志与智,缺一不可。
想日子越过越红火,必须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和手段。像吴淼英夫妇一样,积极投身产业,是实现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
漫步在干净平整的乡村小路上,远远望去,半山坡成片的油茶林点缀着朵朵茶花,煞是好看。
村民柯细定正猫着腰,在茶林中劳作,这是柯细定脱贫致富的希望。
泉山村的油茶林有三千亩,由阳新三元实业有限公司承包。作为村里的贫困户,柯细定被优先聘用,在油茶基地打工。每年从10月开始,油茶进入采摘期,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柯细定会和其他工人以计件的方式摘茶果。
采摘下来的山茶籽,运到了镇上三元公司的油茶厂里,成为山茶油的原料。一头守着油茶林,一头连着三元公司,依托油茶产业,泉山村的贫困户依靠自己双手,得到了实惠。
柯细定今年50岁,他们夫妇因缺技术,小病又多,2013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不怕你们笑话,我们家可能是村里最穷的。”看到记者在村中采访,柯细定乐呵呵地邀请记者前往她家参观。
在泉山村团墩安置点,排排房屋鳞次栉比,墙面洁白,屋内干净整洁。“刚结婚的时候,我们是借亲戚的房子,一天三顿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现在我们吃得饱穿得暖,有自己的房子,幸福享不了。”在柯细定看来,幸福是由自己定义的。
如今,她家山地流转240元;油茶6亩年增收2000元;苎麻基地务工年增收10000元;光伏电站管护员年增收4000元……
“想起以前,就像做了一场梦。越干越有劲,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站在自家茶林里,柯细定的脸上写满了希望。
在挖山组,贫困户谈际田因病致贫,夫妇二人住在一个自然湾,路不通,靠种几亩薄田、放养几只牛羊为生,生产出来的产品靠肩挑背扛出山销售,收入无几。如今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他扩大了养殖规模,成立了家庭农场,建起了牛舍,圈养有40多头牛,20多只羊,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人手不够时,外出打工的儿子也会回乡一起经营。
收入有了,下一步他决定建设畜粪处理装置,变废为宝,搞绿色经营。
致富的山歌唱得更响亮
产业如同发展之轮,助推泉山村大步前进。
泉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柯愈刚介绍,近些年来,村里始终把扶贫产业发展抓在手上不放松。村里发展的主导产业已有光伏发电100KW、中药材、苎麻、对外合作投资(县农投公司、三元公司、龙高实业)18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零增加到了2018年的14.5万元,2020年的22.5万元。
“让能干活的贫困户有活干,对于一些老弱病残、无法干活的深度贫困户,在谋取政策兜底帮扶的同时,泉山村还在村委会后面的小山包上建起了光伏发电项目,产生的效益会拿出大部分给贫困户分红。”泉山村党支部书记明华昆说,现阶段,村里将紧盯基础较弱脱贫户,加大帮扶力度,防止返贫。全面实施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项目,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在采访中,柯愈刚还告诉记者,千百年来,泉山村都保留着一个奇特的民俗——“尝新节”。在该村,这个节日,比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任何一个节日都隆重、都重要。
尝新节日子的确定有讲究,即农历六月第一个节气(俗称六月节)后的第一个卯日作为尝新节,但有“辛卯不吃新”之说,如逢辛卯日则要延后一个卯日。
这个时间正值蔬菜成熟时,每年这一天,村民会起个早床,到自家地里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然后杀猪宰羊杀鸡,跪拜祖先,唱戏、舞龙舞狮、唱山歌、耍武术。而从中午起,亲戚朋友间便开始挨家挨户喝酒吃饭,一直欢庆到夜里。
村里打算依托“尝新节”、唱响采茶戏、舞活“狮子灯”,扩大泉山村传统文化影响,逐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泉山村找到了发展致富的“命脉”,正稳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记者 黄醒尘 汪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