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铺村有“颜值”也有“气质”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05-11 12:1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村民在茶园翻整土地

程贤平在为柑橘树苗剪枝

山泉

池塘边的鸭子

古墓

古樟树

樟铺村鸟瞰

牧羊人柯于敏

驻樟铺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樟铺村第一书记、黄石市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周建华介绍,樟铺村是二合一行政村(原樟树村和明铺村),是太子镇最大的行政村,村域土地面积962.7公顷。2020年樟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820人。

2017年,黄石市生态环境局驻村帮扶以来,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2020年发展“五个当家”情况,在村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共计147户,各类务工人员432人。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后期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务工明显。

截至目前,樟铺村已为162名省内、省外务工贫困劳动力申请交通补助,帮助全村贫困户以及产业合作社销售农副产品共计123800元,开发区人社安排公益性岗位20人,村级光伏发电安排公益性岗位4人。

黄石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樟铺村,坐落在秀丽的海口湖边,村里古樟树林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樟群。走进村里,随处可见的老樟树虬枝纵横,绿意翻腾,如慈祥的老人守着村里的晨昏。

山泉、古墓、古樟树美丽乡村打好“文旅”牌

香樟山间立,清泉石上流。

在茂密、幽静的樟树林中穿行,仿佛进入童话中的森林。樟铺村村“两委”负责人柯平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村子里百年以上的古樟树有300多株。

沿着碎石子铺成的蜿蜒山路向上行走,忽听得淙淙的流水声,溯溪而上,流水声由远及近,循声而觅,一道瀑布映入眼帘。奔腾的清泉从山间喷发而出,顺流而下,直奔海口湖。清风解意,吹来满脸的雾珠,驱散了行走的炎热,带来凉爽和惬意。

柯平告诉记者,山上有龙塘洞、观音洞、泉水洞3个大溶洞,溶洞里流下来的泉水一直汇到海口湖,全长约有6公里,如一条白绫悬挂于山林之间。

瀑布旁边,绿树掩映中,立着一座乾隆十七年的古墓。古墓碑高2.4米、宽2米,墓碑有四层楼牌,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虽然年久失修,依稀可见碑上的字迹。相传古墓的主人是《了凡四训》的作者了凡大师。

墓碑后有一块面积约500平方米类似坟冢的土坡,墓旁边有一块自然形成、酷似乌龟的巨石,与古墓浑然一体,昂首向山。远看,整个古墓仿佛一只巨龟缓缓向山上爬行。

柯平介绍说:“我们现在已经着手,准备把旁边的草都除掉,用石头砌一圈围墙,把古墓保护起来,让它更加显眼,成为村里的一个标志。”

古墓上方的半山腰,有一座名为沙湾寺的千年古刹。据记载,该寺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原寺在附近的白岩山下,1925年,一块巨石将古刹的大雄宝殿和钟楼砸垮,后迁建古墓之上的樟树林中。

站在古刹前,放眼远眺,满山是翠绿的密林,与海口湖相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据村民介绍,该寺与山下的气温相差5OC左右,冬暖夏凉,解放前,曾是一些豪绅和当地国民党官员避暑的地方。

古墓、古刹、古树、山泉,给这个仍保留着大部分原始面貌的乡村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正在一旁作业的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林的宁静。

“晴天时,不少外地游客来到村里,打卡溶洞、古树、瀑布。下雨天,山路不好走,来人就很少。”柯平告诉记者,今年,村委会自筹45万元,村民投工投劳60余人,将山里的泥巴路硬化,预计5月底修好。

“路修好了之后,方便村民、外地游客来观光、旅游。”柯平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古刹、古墓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活村里经济。”

白茶、柑橘、黑山羊

特色养殖让村民日子越发红火

准备下山之时,幽静的山林里传来“叮叮”的铃声和“咩咩”的羊叫。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放羊人正挥动着手里的鞭子,驱赶着羊群。黑山羊时而踱步缓行,时而啃食路边的嫩草,时而相互追逐跳跃。

牧羊人叫柯于敏,1981年生,有着十几年的牧羊经验。他说,自己养的是四川黑山羊,从小吃山上的绿草长大,从来没有吃过饲料。因采用生态养殖方法,柯于敏的羊在附近一带小有名气,不光在太子镇销售,还卖到黄石城区、大冶等地。他乐呵呵地说:“过年卖到80元一斤,去年卖了十几万。目前有100多只羊,黑山羊长得快,到了过年能长到两百斤。”

虽然三月采茶季已过,程贤平的茶园里依旧一派繁忙的景象。骄阳下,村民们带着草帽,拿着铁锹穿梭于茶林间,熟练地给白茶树苗除草和整土。

茶园负责人叫程贤平,1972年生,以前在村里办了个塑料制品厂。2016年,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和另外四人一起,流转土地120余亩,成立丰亿生态农业合作社。

“白茶有80亩,平时锄草、管护等工种,累计带动村里贫困户就业达四五十人,”程贤平说,“每年清明前后,采茶最繁忙时,一天需要用工七八十人。每人每天的收入在120-140元不等,手脚快的一天能挣两百多。”

在程贤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的柑橘养殖基地。碧绿的枝叶迎风招展,白色的橘子花清香四溢。

程贤平向记者介绍,目前种植柑橘40亩,年产20吨,去年一年毛收入30多万元。他指着正在给柑橘树苗施肥的村民说:“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有30多人,一年收入最低3000块钱,高的四五千都有。”每年9、10月份,柑橘挂果成熟后,主要销往附近的村镇,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包大巴来观赏、采摘。

同样把养殖基地办得红火的还有村民向恢广。

2014年,向恢广流转土地1000亩,成立太子镇民盛家庭农场,根据地形、土壤等因素,在农场里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他的农场里种植有白茶310亩,水稻230亩,养殖龙虾360亩、螃蟹100亩,2016年至今共投入309.3万元,去年和今年共计收入500万元。

“在我这里劳动的贫困户有五六十户,采茶忙时达到100多人,人均年增收在3000元以上。”向恢广看着不远处未开发的荒地,眼里充满希望,“还有很多地方要慢慢开发,新的一年,要发展更多的产业!”

文娱活动、思想学习、婚丧嫁娶

文化礼堂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开阔整洁的文化广场上,修缮一新的永定堂文化礼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几名村民正坐在门口聊天说笑。

走进文化礼堂,礼堂内装饰一新、窗明几净,墙面上张贴着“文明新风”“廉洁勤俭”等方面的醒目标语。

樟铺村村委会妇女主任马晓艳告诉记者,过去在农村里,婚丧嫁娶往往会大操大办、攀比摆阔,不仅成为村民的巨大经济负担,而且还会造成严重铺张浪费,着实让人心疼。

为推动移风易俗,摒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2018年,村里决定依托现有祠堂,打造了一批文化礼堂。据了解,樟铺村祠堂共25家,占地总面积7440平方米,现已全部改建为文化礼堂。

如今,永定堂文化礼堂内桌椅、音响等设备一应齐全,还设置了舞台区、观看席,能够随时免费为村民婚丧嫁娶提供集中餐饮场地,约可容纳40桌酒席。

祠堂变成文化礼堂后,既可以承办村民家里的婚丧嫁娶,平日里还可以作为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兼顾“道德讲堂”作用,成为群众文化学习、思想交流的坚实阵地。

“现在每个湾子都有小广场,夏天吃完饭在这里乘凉,大人们坐在一起说说一天的见闻,小孩在广场上玩健身器材,不再像以前一样,天一黑就只能待在家里了。”马晓艳说,村里还在礼堂里举行家风家训的传承,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诵读,除了热闹,更有意义,延续着乡村的文脉。

如今,农村文化礼堂,早已突破了“一间房子”的概念,打造了和谐的乡村邻里文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使村党员、群众在文化熏陶中接受教育,推进了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的建设,打通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新风吹进樟铺村的千家万户。(记者 万泰然/文 吴建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