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黄石市市委组织部中青班学员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中泾村,考察调研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工作。
中泾村位于常福街道虞山北,距市区12公里,北与张家港市塘桥镇相连。该村有农户1024户、人口3758人、党员148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拥有以优质稻米、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动植物种苗为主的产业核心。中泾村通过集体经济、置业经济、现代农业、合作社等发展村级经济。2019年村集体经济资产规模12258万元,村级总收入1843万元,可支配收入104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6000多元。
中泾村发展经验是:通过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等的有机融合;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品牌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营造田园景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与第三方高科技农业企业合作,在前期引进江苏阿里巴巴农业科技等十多家农业公司基础上,引进特色果蔬种植(火龙果、南方甜樱桃、无花果等品种),高档花卉(蝴蝶兰、凤梨红掌、玫瑰花)、特种养殖(黄鳝育苗、淡水澳龙养殖)等,丰富特色农产品,壮大发展特色农业。
完善基础设施。拓宽并硬化村庄内道路,并在主干道新增路灯,方便村民日常出行。铺设污水管道,集中处理村庄内的生活污水,消除乱排放现象。新增公共空间,小游园、停车场等公共空间给村民带来便利。对村口进行改造,增加指示牌和宣传牌等,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长效管理,凸显村庄亮点。
提升生态环境。结合汤巷、杨巷自然村落的美丽村庄建设,对村庄范围内的河道进行清淤疏通,新增水生植物,修整过河堤坝,净化水质,提高河道过水能力。河岸两侧整修驳岸,种植绿化,美化河道风景。对村庄内的绿植进行增植补种,提升村庄绿化率,提高绿化品位。
对照中泾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凸显出我市农业农村存在一些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仍是我市农业发展的最大短板。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旱排涝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不能正常运转,抗旱引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农民增收动能逐渐减弱。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传统动能在逐渐减弱。当前资源要素跨城乡流动仍然面临不少障碍,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缺人才、缺技术等突出问题。农业整体上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同美、日等国相比,差距依然较为明显,在生物育种、科学养殖方面也存在一定技术代差。
农村环境仍需改善提升。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市农村资源要素大多向城镇单向流动,带来农村空心化等突出问题。近年来,“空心村”现象加剧,无人管理的村落成为森林防火、社会治安的隐患之所和环境脏、乱、差的重点区域,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了村庄布局、破坏了人居环境,亟待治理。
启示与建议:
乡村振兴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领导重视、精力集中、注意力聚焦上下功夫,形成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的强大共识。要在产业规划、要素聚集、人才培育、特色体现上下功夫,依靠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吸引人才的回归。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营造条件,排除障碍因素,让资源要素下得去、留得住、能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一)科学谋划,绘制新蓝图。
积极开展乡村农业产业规划、乡村村落布局规划、乡村农田基本规划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保乡村振兴有设计规划图及施工建设图,以保障乡村建设工作有序进行。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因地制宜优化乡村布局,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今年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市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1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建设,把土地出让收益的8%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破除要素下乡的障碍,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扭转农业农村发展的劣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开拓创新,培育新动能。
要以工业化思路、产业链的布局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筑巢引凤,推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本回流、企业回迁的喜人局面。依靠改革创新、结构调整、要素升级等方式培养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市农业逐步摆脱对传统要素粗放投入的依赖。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利用新科技,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主动对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升级版农家乐、采摘园和休闲农业聚集村,发展农村电商、文化创意、养生养老、农村绿化美化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各类新业态、新模式。
(三)科技创新,培养领军人。
打造高科技“5G”农业。借助5G+AI精准种植养殖、5G+无人机植保、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诊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打造高效农业。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积极推广智慧化农机、病虫害远程诊断、农用航空、精准灌溉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和数字化管理。发挥政策和市场的作用,提高农技人才的待遇和工资收入,吸引有志之士从事农业研究、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服务。提升乡村治理者的管理服务水平,改革完善村两委制度,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建设农村服务大厅,提高村干部待遇,大规模选派大学生村官。发挥乡贤、农业致富带头人、乡镇企业家的作用,培育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四)依靠群众,提升参与度。
要构建与农民共享的利益机制,让资源要素源源不断进入农村,实现城乡资源要素融合共生,最重要的前提是构建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要坚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让农民手中的产业要素参与到利益分配当中,带动更多农户在更广泛“嵌入全产业链条”中实现持续增收致富,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五)发挥特色,建设后花园。
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红色旅游等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发展集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种庄稼变为“种风景”,实现农区变农业景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型。要开展乡村旅游,开办乡村民宿,建成一批独具乡村韵味、装配现代化人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高标准村落。要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坚持码整齐、扫干净、拆顺畅、保常态,扎实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打造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美丽乡村新风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搭建自治平台,完善制度设计,引导群众自觉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张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