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11-11 15:09]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上连基地和农户、下连市场,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鄂发[2021]1号文件指出:“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97.6亿元。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9家,涉及到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10大类别,其中劲牌保健酒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劲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海白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去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99:1,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存在“三大短板”:(一)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够,“多、小、弱”普遍,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多年来,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劲牌有限公司一家。(二)缺精深加工。我市水产、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仍然停留在卖初级产品阶段,加工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够粗,产品转化、增值增效不足。以水产为例,去年全市水产品总量22.45万吨,年加工量2.97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13.2%。(三)缺知名品牌。农产品品牌总数超过100多个,杂而不亮,宣传上各自为政,集中度不够,缺乏市场轰动效应。不少优质农产品给外地知名品牌做了原料,或者企业为外地知名品牌贴牌生产。

  农产品深加工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加速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全省实现争先进位,我们建议:

  建强基地。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100万亩绿色水产、50万亩茶(油茶、茶叶)、50万亩水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鼓励企业加快原料基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原料的合同保证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

  培育“巨人”。一是加强整合重组。推动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强并购重组,做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推动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改扩能,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物耗高的落后产能。多领域、多层次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大胆打破行业、部门和区域界限,采取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三是发展全产业链。强化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集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全面提升附加值。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水产、水果、茶等产业链。

  打造集群。一是推进园区平台建设。大冶市、阳新县和开发区·铁山区要按照空间集聚、产业关联、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的要求,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加大知名企业招商入园力度。立足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与全产业链布局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差异化发展特色加工。结合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差异化发展、集群化发展。

  叫响品牌。一是打造知名品牌。在巩固原有老品牌的基础上,培育更多的新生代品牌,增强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抢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大文章。二是整合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品牌整合,支持注册企业对同类产品商标进行归并,联合做大做响。如整合黄金湖水产品、黄石港饼、松花皮蛋等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强化企业自律,严格按照ISO系列、GIP系列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开展“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另一方面严格政府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优化环境。一是强化政府调控职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市财政每年列支农业产业化专项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二是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广助农新型金融产品;政企合作搭建“助保金”平台,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助保金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对延伸产业链条、开展科技创新、创建知名品牌的企业加大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园区给予奖补。(张黎阳 徐丽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