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春天留在柳枝上!”在日前“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中,杭州东路社区联合下陆区蒲公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黄石城市书房宏维星都分馆开展了“童手筑绿梦,童心护地球”活动。
欢快的童声在小区里流淌,保护生态的意识在居民中凝聚,基层治理活力也在此刻激发。
在湖北荆门乡村振兴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创新基层治理,共建幸福家园”交流活动中,杭州东路社区基层治理的一幕幕被搬上了大屏幕,在来自武汉市、荆门市、枝江市等地的近百名社工及社区工作者的注视下,“爱邻爱里号”进行了项目展示,获得现场社工点赞连连。
“社区打造‘爱邻爱里号’基层治理品牌,巧妙激活‘红色引擎’,让居民从冷眼旁观到热忱参与社区事务。”杭州东路社区党委书记邓丽介绍,社区工作者就像航船上的舵手,党组织就是指南针,这幅标注着“邻安、邻学、邻艺、邻育”四座灯塔的“航海图”,让社区治理始终保持定力,稳健前行。
邻安,让社区综治中心成为矛盾化解的连心桥。
因电动车管理问题,宏维星湖湾小区物业与业主的矛盾持续升级,经社区网格员胡盼多次协调后,物业公司将小区南门荒地改造成停车区,增设充电口,缓解了停车难题,让社区综治中心智慧大屏上的“矛盾热力图”由红转绿;在宏维星都小区,社区网格员、驻点律师化身“公平秤”,现场调解了租客程先生与房东的押金退还问题……
类似这样的矛盾纠纷,该社区通过“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实现下沉党员24小时响应需求、公安司法部门1小时内到场处置,将97%的矛盾化解在社区,让邻里“鸡毛蒜皮”不再是“心头大石”。
“过去调解像救火,现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源头化解、源头治理,绘就了基层善治新‘枫’景。”社区网格员张辉展示着手机里的“综治网格化”APP。这种智慧化治理模式,与荆门的论坛中提到的“数字赋能基层善治”理念不谋而合。
邻学,让黄石书房成为“文化秧苗”的播种机。
“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做到的。”10岁的张晨骏瞪圆了眼睛。4月13日,下陆区杭州东路社区联合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爱邻爱里志愿服务队,在黄石城市书房宏维星都分馆为20余名孩子开启了一场趣味科学探索之旅。
黄石城市书房宏维星都分馆是该社区联合黄石市图书馆、湖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共建的图书、科教空间,近半年开展了活动23场,藏书量增长了30%,还孵化出“小邻萌”志愿者队伍,不仅让书房成为社区精神地标,还开辟出了文化绿洲。
邻艺,让红石榴驿站成为旧物重生的魔法屋。
上周末,今年78岁的王秀兰奶奶带着孙女,用旧牛仔裤缝制笔袋。“这些旧布料带着各家各户的故事,正在重生。”布邻布邻手工坊项目发起人程莉将300多条旧衣物,改造成了笔袋、背包等,这些产品义卖了8650元,并反哺社区“一老一小”,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困难家庭买年货、为公益课堂备材料。受助的独居老人赵爹爹抚摸着布偶:“针脚里都是邻里情。”
如今,手工坊有133名“布邻布邻”志愿者,他们用针线编织出的,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邻里情感。在手工坊“旧物新生+公益循环”模式带动下,湖北师范大学学生来红石榴驿站开设“布艺美学课”,下沉党员在驿站组织“旧物改造大赛”,“小邻萌”志愿者担任“环保宣传员”……红石榴驿站成了跨代际、跨职业的“共治平台”。
邻育,让教联体基地成为协同育人的试验田。
今年2月,黄石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社区实践基地在宏维星都小区正式揭牌,占地400平方米,有家长学校、心灵驿站、活动空间、智学空间4大功能区。目前,该基地已开展170余次心理辅导,服务200余人次,还孵化出了“家长互助团”“小辅导员”等自治力量。
“教育不是孤岛,而是群岛。”基地由专业教育机构负责运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辖区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体验,推动下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取得新突破。
晚上,从杭州东路社区上空俯瞰,红石榴驿站的灯光与教联体基地的智慧屏幕交相辉映,城市书房的点点星光融入了万家灯火,这艘承载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爱邻爱里号”航船,与万家灯火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的温暖画卷。(记者 犹冼松 通讯员 黄晓彤 实习生 袁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