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双(中)在周意涵(左)家家访
广州路小学的散学典礼结束后,404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马小双并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当天下午,她便驱车前往学生家里开展家访。
“我们班一共有51名学生,每逢假期,班主任都会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实现家访覆盖率100%。”近日,记者跟随马小双的脚步,来到三名学生家中,敲开三扇“大门”。
第一扇,敲开孩子心灵的“大门”。
一进学生周意涵家,马小双就和她的妈妈石婵熟络地唠起家常。作为404班家委会会长,石婵说:“孩子爸爸在江苏工作,平常我一个人照顾孩子,经常和马老师交流心得。”
面对老师和记者的来访,周意涵言语并不多。
“她作文写得很好。”马小双察觉到周意涵有些紧张,便让她拿出作业本,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作文。马小双一边翻看着作业本,一边称赞:“周意涵虽然话不多,但对事物的看法十分深入。”对于孩子不愿意回答的问题,马小双也不作强求,鼓励她思考后用文字表达出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事后,马小双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始终认为应该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
第二扇,敲开孩子生活的“大门”。
提着一箱刚在便利店购买的牛奶,马小双敲开了第二扇门。
学生小泽(化名)因先天问题无法自由行动,每天上午在学校上学,下午则去医院做康复治疗。小泽和他的妈妈,以及还在上大学的哥哥住在一起。50平方米的廉租房虽略显拥挤,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窗边摆满了小泽妈妈自制的扭扭棒花束。
“最近康复做得怎么样了?”“过年有什么安排?”……马小双拉着小泽的手询问着他的近况。小泽妈妈一一回应,脸上挂着笑容,眼角闪着泪光。今年年初,马小双还自掏腰包,买了两张电影票送给小泽母子俩,并组织班里其他学生与他们一起观看电影《小小的我》。她鼓励小泽用自身价值去对抗命运,也让学生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第三扇,敲开孩子“学习”的大门。
学生张晖是一名特殊的“转校生”。他曾在三年级下学期因父亲工作调动,转到宜昌上学,后来因不适应环境,重新回到广州路小学马小双的班上。
张晖解释:“我不适应那边老师的教法,去了几个月成绩直线下滑。还是更喜欢听马老师的课,就和妈妈一起回来了。”
到张晖家后,马小双拿起他的期末考试试卷,和家长、孩子一起分析试卷错题,找出扣分点,给出具体练习建议。
“张晖期末英语考了100分。”针对优势学科,马小双详细询问了张晖该科的学习计划,叮嘱他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争取下个阶段考出更好的成绩。每一扇门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马小双敲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家门,更是家校共育的大门。
马小双在家访手记中写道:“作为教师,我想我们应该是带给孩子和这个家庭一些光的人,给予一些力量和慰藉,即使微不足道,也能让孩子成长的路途多些星光。如此汇聚光芒,便是孩子们的星辰大海。”(记者 邱美依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