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梅在炸麻花
从下陆区詹本六社区出发,穿过窄窄的乡间小道,不多时就到了詹本六大屋湾油铺街153号门口。大门一推开,只见木板桌、柴火灶台、擀面棍、木簸箕、古铜色坛罐等各种工具满满当当地摆放着。浓郁的菜籽油香裹挟着麻花的酥香扑鼻而来,老旧货架上一篓篓新鲜麻花色泽金黄,十分诱人。
一头利索短发的刘仙梅套上深蓝色的工作服,戴好口罩,从深约1米的古铜色发酵坛中取出面团,放置在木板桌上,双手握住擀面棍,均匀用力,垂直下压,面团由厚变薄,被压成一层层圆柱切面,被她快速地卷起、展开,再卷起、再展开……
詹氏麻花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历经百年岁月沉淀,传承至今。今年63岁的詹龙永,是詹氏麻花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的妻子刘仙梅与他同龄,自嫁入詹家后,便投身于手工麻花制作技艺的学习。
近年来,詹龙永因患病需长期进行透析治疗,家庭经济压力增大。为补贴家用,刘仙梅毅然在家中开辟出一方小天地,购置工具与原料,以家庭作坊模式延续着詹氏麻花的制作。
平日里,乡亲们对詹氏麻花十分捧场,几乎家家户户都品尝过詹氏麻花的美味。不仅如此,湾外的市民也纷纷慕名而来。尤其是临近春节,来购买麻花走亲访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刘仙梅满脸自豪地说道:“很多顾客都是熟人介绍来的,大家买去送人,收到麻花的人觉得好吃,又会自己来找我接着买。如今在我们湾子里,婚丧嫁娶的场合,麻花更是必不可少。最近过年走亲访友,有的村民一买就是10多袋。”
詹氏麻花能在众多麻花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刘仙梅介绍:“詹氏麻花酥脆可口且不易掉渣,窍门首先在于原料的选择。”优质的菜籽油是关键,刘仙梅坚持使用农村自家榨取的纯正菜籽油,并且每炸4-5锅就更换新油,绝不用过夜油。“发面与醒面的时间也至关重要,揉制面团后至少要等待1小时醒面发酵,否则炸出的麻花容易掉渣且缺乏韧性。”
在制作过程中,面团的揉捏、面条的拉伸、麻花的编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的手法和丰富的经验。“40多年来,我们的麻花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仅用矾、碱、盐作为基础调料。”刘仙梅说,和面发酵好后,将面团切成条状,手工揪成剂子,搓成10厘米左右的长条,还需再等半个小时进行二次发酵醒面。
詹氏麻花的特色是两股散骨麻花,制作时需要两只手同时将面条搓至20厘米左右,粗细均匀,合并拧成麻花时,速度与环绕密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太密则容易咬断掉渣。“这麻花的口感可比外面卖的好多了!酥脆却不焦糊,香甜但不腻口,嚼劲十足,不管是下汤、煮面条还是煮火锅,放进去都特别香!”村民们对詹氏麻花赞不绝口。
如今,刘仙梅5岁的小孙女也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案板上揉搓麻花,稚嫩的小手虽然还不太熟练,但那份对麻花技艺的好奇与热爱却溢于言表。
“3个人同时手工制作,处理15斤面粉得花4-5个小时,差不多能制作350根麻花。自打今年詹氏手工麻花参加了东方山文旅展销,订单便越来越多,订单最多的一天能消耗40斤面粉。我不求销量,从和面到炸制都得纯手工,我们有能力做多少就做多少。”刘仙梅说道。
古铜色的柴火灶锅子里,麻花翻滚跳跃,金黄诱人,香气四溢。“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春节将至,詹氏麻花的香气弥漫在村头巷尾,成为了乡亲们记忆中熟悉的年味,也承载着手工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记者 刘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