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资料图片)
2月11日,记者走进阳新火车站。
阳新因“鞋匠”而闻名,许多阳新鞋匠通过火车前往温州、广州等地务工,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火车站见证了他们的奋斗历程,也记录了阳新县的经济发展。从最初的绿皮慢火车到如今的复兴号高铁,阳新火车站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如今,许多阳新鞋匠选择返乡创业,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绿皮车时代:
春运的拥挤与梦想的启程
35年前的阳新火车站,还是一个简陋的小站房。
每逢春运,站台上总是挤满了背着行囊的阳新鞋匠。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开往温州、广州等地的绿皮火车。那时的火车速度慢,车厢拥挤,却是他们通往梦想的通道。
“那时候的阳新站很小,候车棚都是手工搭建的,春运时人挤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今年50岁的老鞋匠李师傅回忆道,他是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阳新鞋匠之一。每年春节后,他都会和同乡们一起,挤上开往温州的绿皮车,开启新一年的打拼。
阳新火车站值班站长林志勇是车站的“元老”,1990年就在车站担任站台客运员的工作。
他回忆道:“那时候的春运,站台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大家都背着大包小包,挤着上车。我们客运员的工作就是维持秩序,但人太多了,根本挤不动。绿皮车一到站,大家就拼命往上挤,车厢里塞得满满当当,连车门都关不上。”
绿皮车不仅承载着阳新鞋匠的梦想,也见证了他们的艰辛。
车厢里没有空调,夏天闷热,冬天寒冷。
阳新火车站,见证了阳新无数鞋匠的离别与重逢,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务工人员的坚韧与拼搏。
动车时代:
速度的提升与生活的改变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阳新火车站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武九铁路开通动车组。动车的开通,不仅缩短了阳新鞋匠的出行时间,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以前坐绿皮车去温州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坐动车只要五六个小时,方便多了。”李师傅感慨道。动车的舒适和便捷,让阳新鞋匠的务工之路不再漫长。他们可以更频繁地回家,与家人团聚。
林志勇也见证了车站的变化:“动车开通后,车站的设施和环境都改善了很多。候车厅宽敞了,座椅多了,旅客的体验也好了。以前春运时,我们客运员忙得脚不沾地,现在虽然旅客还是很多,但秩序好了很多,大家也不用再拼命挤车了。”
与此同时,阳新县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阳新鞋匠选择回乡创业,将成熟的制鞋技术和经验带回家乡。
湖北隆志鞋业有限公司孔姓负责人说,2018年,他从阳新前往深圳隆志鞋业工作,2021年公司在阳新建厂投产,自己也跟着回到了家乡工作。“现在高铁动车非常方便,我们5个小时左右可以直达广东、温州等,与沿海城市的交流更加顺畅。”
“骑电动自行车8分钟到学校、15分钟到厂,月薪8000多元。”家住阳新县城东新区的王红燕说,如今,送完两个孩子上学后,可以直奔城北工业园的可兴鞋业上班。
王红燕之前和丈夫在温州鞋厂打工,2021年春节返乡,用多年积蓄在城东新区购房,“家乡变化大,活好找,待遇不差,孩子上学方便。一家人在一起甭提多开心。”
阳新火车站,作为连接家乡与外地的纽带,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从绿皮车到动车,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阳新鞋匠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高铁时代:
复兴号开行与家乡的崛起
2017年,武九高铁正式开通。复兴号高铁的开行,将阳新与全国主要城市的距离进一步拉近。2021年阳新站从小站房升级为大站房,候车室面积大幅扩增。如今的阳新火车站,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完全满足了务工人员的出行需求。
春运期间,阳新火车站南站房的现代化设施,为旅客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候车体验。林志勇感慨道:“高铁开通后,车站的变化更大了。现在的阳新站,拥有自动售票机,刷脸进出站,候车厅宽敞,一点都不比大城市的火车站差。”
据统计,近几年,阳新县每年的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鞋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从每年30余万人外出务工,到如今4.3万阳新鞋匠回乡创业,全县制鞋企业有680余家,年产各类鞋1.75亿双,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9亿元,阳新鞋都特色小镇入选湖北省级特色小镇。如今,阳新县正从“劳务输出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
2025年的春运,阳新火车站依然繁忙,但站台上的故事已与往年不同。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如今已演变成“孔雀东南回”。阳新火车站的客流变化,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曾经的务工专列,如今变成了返乡创业的“幸福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