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英(右)和“潘妈妈”
于文英帮潘素惠整理房间
扫码看评论视频
23日晚9时许。90岁的老人潘素惠在外和邻居们拉完家常,返回家中。一开门,她看到餐桌上放了一碗绿豆汤,立马掏出手机,拨通了于文英的电话:“文英,是你来过家里了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人端起绿豆汤,喝了一口。
这味道,爽口、清醇。
“你对我好,我忘不了”
潘素惠,家住开发区·铁山区铁山街道胜利路社区37栋。
从她家到于文英家,步行约5分钟。这段距离并不算远,但在过去,她们住得更近。
“文英小时候跟她大伯一起生活,我们两家住在一排,中间只隔了3户。”潘素惠说,那时候,她对于文英印象深刻。
一方面,于文英和她的二女儿既是“同年”也是同学,两个孩子经常一起在门口玩;另一方面,她得知,眼前的这个小丫头,要比同龄人更需要得到关爱。
“她的父母离世了,她和姐姐、奶奶跟着大伯一家总共10口人一起生活。这些事,街坊们都知道。”潘素惠说,有时候,家里做了好吃的饭菜,她也会把于文英喊到一起。就这样,她“看着”于文英长大、成家、搬到临近的建设路社区居住……
2017年,独居的潘素惠经常因为忘带钥匙而被锁在门外。
这让她很是苦恼。“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在47岁就离世了,我哭了一场又一场;另外两个女儿都住在黄石,虽然经常回家看我,但还是没办法帮我解决这些突发的状况。”潘素惠说。
不久,潘素惠得知,退休后的于文英是建设路社区的志愿者,帮了不少社区老人保管家里钥匙。她随后找到于文英,向于文英说出了自己的烦心事。
“我小时候,你对我好,我忘不了。”于文英接过了潘素惠递来的钥匙。
“多了一个女儿”
2019年,潘素惠生病住院,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
彼时,潘素惠的小女儿,也有了孙子,需要照顾;二女婿虽然天天都来看望她,但晚上也没法照顾她起夜上厕所。
于文英主动请缨,来到了潘素惠的身边。
令潘素惠感动的是,出院回家后,于文英又“搬到”了她家中照顾她。老人的家是一室一厅,于文英就在客厅的沙发上睡了半个月。
“从那之后,家里交电费、交水费、买菜,都是文英主动帮忙。”潘素惠告诉记者,不仅于文英照顾她,于文英的老伴徐长良也经常来到她的家中,帮她修洗衣机、修水管。
老人血压高,常常在晚上接到于文英的电话问候,“潘妈妈,最近身体可还好,要不要紧?”
还有几次,老人躺在床上睡觉,实际并未睡着。于文英开门看了看她,不吭声离开了。
……
这些小事,老人都记在心里。“大女儿去世后,我经常哭;但现在,我又多了一个女儿。”潘素惠说。
“一家人”
原本,潘素惠的二女婿每天中午都要回到家中,给老人做午饭。
但一个多月前,二女婿的妈妈也病重住院了,老人让二女婿专心照顾妈妈,宽慰他:“你不用担心我,我还有文英呢。”
在潘素惠的心中,她早已将于文英当成了一家人。
每年于文英生日,潘素惠都记得很清楚,会在微信上给于文英发信息祝福,还要发红包表达心意;每年春节,一家人团聚时,潘素惠都要叮嘱孩子们,要请于文英一家一起吃团年饭。
“潘妈妈对我好着呢。”于文英说,她最感动的,是潘素惠记得她的生日,这里有着她多年来未曾感受到的“母爱”。
今年5月的一天,潘素惠想要去商场逛。她让二女婿开车送她,并喊上了于文英。在商场中,她们像一家人一样,手挽着手。
于文英记得,那天,潘素惠给她买了水果,买了糕点。
“他们过去照顾了我,现在也关爱着我。我有时间了,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搭把手,理所应当。”于文英说。
(记者 陈子才/文)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