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骄傲!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长城故宫一起入选教材!》一文在网络上传播并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纷纷点赞。这座承载着千年矿冶文明的工业地标,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与生态修复奇迹,正式入选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
事实上,黄石元素入选国家级教材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入选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成就不仅让黄石市民倍感振奋,更激励着黄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直前。
位于长江中下游腹地、鄂东南的崇山峻岭中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如同一部宏伟的地质史诗,以最大落差达444米的矿坑为正篇,以废石场变绿洲的生态治理奇迹为续页,铺展于蓝天之下。当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初中地理教材时,它不仅完成了从工业地标到教育地标的华丽转身,更在中学生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生态修复的教科书级典范,公园的生态治理过程,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案例。矿山公园内,巨大的矿坑、斑驳的矿车轨道与葱郁的植被交相辉映,让人为之震撼。是啊,曾经寸草不生的矿坑边坡,如今已被装点成绿色瀑布,不仅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还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既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印记,也是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不仅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入选地理教材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教学案例,更在于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教育空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如同一座桥梁,连接古今,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形图像、可触可摸的工业文化。在这里,地质演化的漫长历程与生态修复的现代智慧相互碰撞,工业文明的历史印记与生态文明的未来愿景交相辉映。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天,当一个少年站在矿山公园矿坑边缘,俯瞰这片重生之地时,他看到的不仅是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更是人类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勇气与非凡智慧。这种认知的升华,或许正是地理教育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入选地理教材,还是工业遗产的现代启示录。劈山开矿的痕迹,展示了从原始采矿到现代采矿的艰辛历程,凸显了采矿工业文明的跨越发展。与其说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入选教材,不如说是黄石独有的工业遗产走进教材,为地理教学带来了一股新活力。当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走进教材,它便不再仅仅是冷冰的矿坑,而是化作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的图片。于是乎,课本里的知识点变成眼前触手可及的风景,工业文明的火种便悄然传递给莘莘学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比任何文字图片都更具震撼力。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城市的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他们对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当然,黄石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我们期望更多的黄石元素能够入选国家级教材,让更多人认识黄石、向往黄石。(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