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不可越过科普红线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7-09 09:0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笑点低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半夜想吃东西可能是得了焦虑症……”据工人日报报道,越来越多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做医疗健康科普,然而部分内容并不可信。近日,国家卫健委指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提醒公众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近年来,不少医生主动拥抱网络,通俗易懂地向公众传播医学知识,帮助公众增强健康素养、做好健康管理,受到欢迎。但是,也有部分“网红医生”,眼里只有流量的红利,背离了医疗科普的初衷。这些“网红医生”嘴上是科普,心里是生意,拿医生名头骗取信任,或夸大治疗效果,或编故事制造焦虑,想方设法从患者身上捞油水。医疗科普成了部分“网红医生”捞金敛财的工具。

部分“网红医生”的伪科普,势必误导公众,若患者听信他们的胡乱“科普”,按其建议治疗,很可能付出金钱甚至健康的代价。伪科普大行其道,也损害真正的科普医生形象、扰乱医疗科普的秩序,甚至抹黑医疗行业。

对不靠谱的“网红医生”,从国家卫健委到中央网信办都在加强整治,各大平台也在加大对医疗科普账号的管理力度。但一些“网红医生”持续浑水摸鱼,说明管理“网眼”依旧不够紧密。医生资格怎么识别,怎么保证认证即本人?哪些内容算伪科普,谁来把关?医生有科普水平,但运营不是本人该如何处理?线上像模像样,线下“宰”患者的医生,怎么监管……相关标准不够清晰,给了一些“网红医生”频频钻营的机会。

规范“网红医生”科普,需要卫健部门、医院、网络平台、MCN机构等多方协作,织密“网眼”。国家卫健委表示,将与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此前,多部门联合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也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等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平台尤需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让不靠谱的医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做网红的可能。同时,培育真正有能力、会科普的“网红医生”,让医疗科普始终走在健康的轨道。

“网红医生”先得是真医生,医疗科普首先得靠谱。医疗质量的底线不能触碰,医疗科普的红线不能逾越。(张悦)


编辑:陈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