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澎湃新闻曝光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伪造身份,且虚构抗疫经历、中医传承等头衔在多省活动。阮少平自称“中科院院士”“雷神山/火神山抗疫副总指挥”“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等。经查询,在中科院官网院士名单中并无其人,其相关抗疫经历、军衔及中医机构均无权威记录。
阮少平伪造“中科院院士”等多重身份参加相关活动,不仅是其个人道德失范涉嫌犯罪,更暴露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漏洞。
阮少平的造假手法呈现系统性特征:他不仅伪造“中科院院士”头衔,还虚构“解放军少将”“抗疫副总指挥”等军政职务,甚至将“水泊梁山后裔”等文化符号纳入行骗话术。这种“学术+政治+文化”的复合包装,精准利用了公众对权威身份的天然信任。当前,部分单位为追求“政绩亮点”或商业利益,对“院士”“将军”等头衔缺乏基本核实,甚至主动配合传播虚假信息。正如澎湃新闻指出的,阮少平的活跃度越高,反而降低了后续邀请方的警惕性,形成“越造假越可信”的恶性循环。
在教育领域,阮少平的活动轨迹长达2年,涉及东莞、广州、惠州等地多所中小学。这些学校不仅邀请其参与开学典礼、颁发“课程导师”聘书,还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宣传。更讽刺的是,其演讲内容常以“感恩祖国”“传承英雄精神”为幌子,其实质是利用未成年人的单纯进行精神操控。事件暴露了基层教育机构在嘉宾邀请机制上的严重缺陷和失职,这种失职不仅损害了教育公信力,更可能误导学生的价值观。
在商业领域,阮少平的活动更具危害性。他以“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身份为药企站台,借“药食同源”等概念推销产品,涉嫌虚假宣传与非法经营。其关联企业“阮顺堂”不仅虚构中医传承背景,还通过伪造“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包装合法性。这类骗局往往披着“民族品牌振兴”的外衣,利用政策支持的模糊地带规避监管。这表明,监管层面的问题同样突出:资质审查流于形式;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上存在脱节,使得阮少平得以在多领域游走;法律追责滞后,伪造身份可构成诈骗罪,但目前阮少平并未被刑事追责。
阮少平骗局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从教育敬畏心缺失到商业伦理失范的多重病灶。让类似阮少平这样伪造身份者无立足之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建立权威身份核验平台,对冒用者建立黑名单制度,实施跨行业禁入。要强化教育机构责任,明确邀请校外人员的审核流程与违规追责机制。要完善商业活动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重点行业高频抽检机制,规范行业协会行为,防止其成为造假背书工具。要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加强“反伪科学”宣传,破除对权威头衔的盲目崇拜。
阮少平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这是当前诚信体系、监管机制与价值观念碰撞的缩影。任何领域的进步都不能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唯有通过制度完善、责任落实与公众觉醒,才能铲除造假滋生的土壤,守护学术尊严、教育纯洁与商业伦理。
(冉咏梅)